
奇瑞造的船下水了
2009-02-09 09:47:18
來源:本站原創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近日有則消息,奇瑞造的船下水了。
這件事起于2007年4月24日。那天上午,蕪湖造船廠債權人會議在蕪湖市中院召開,《國營蕪湖造船廠破產清算報告》高票通過,決定由奇瑞托管其資產。此時,坊間已有傳聞稱奇瑞將買下這張船運業入場券。
當年9月,奇瑞通過資產整合,入主蕪湖新聯造船廠,正式涉足造船業。重組之后的新聯仍以造船業為主,并逐步開發汽車滾裝船、化學品船及成品油滾裝船,“為打造一個多元化的奇瑞汽車集團添磚加瓦”。
當時媒體談到奇瑞造船的原因時,口徑出奇一致:“突破汽車出口的物流瓶頸”,通俗地說,造船為運車,用自己造的船運自己出口的車。
或許這的確是一個原因。海運是大批量汽車出口的最佳途徑。目前,經海運進出口的整車運輸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集裝箱運輸,二是汽車滾裝船運輸。由于集裝箱運輸成本比滾裝船高出20%至30%,而且容易損傷車輛,因此方便、便宜且安全的汽車滾裝船便成為主流。
按照奇瑞當初的規劃,到2010年,奇瑞汽車的年產銷量將達到100萬輛,出口占40%,也就是40萬輛,這還沒有包括發動機的出口。而我國現有的汽車滾裝船中,船齡超過20年的占到39%,我國所有的汽車滾裝船車位不會超過8萬個!這么大的運能缺口肯定不利于奇瑞汽車出口。
據奇瑞內部人員透露,奇瑞出口主要依賴于日本和韓國的滾裝船,但由于是競爭對手的原因,日韓汽車公司下的滾裝船很不配合奇瑞的出口。因此,奇瑞造船似乎很有必要,甚至是迫在眉睫。
不巧的是,又有一則消息稱,新聯造的第一艘船將在上海交付使用,不知貨物是什么,反正不是奇瑞汽車。顯然,事情沒有想像中簡單。
這幾年來奇瑞看似風光的背后,是來自各方面的重重壓力,前有財大氣粗的合資企業堵截,后有吉利、比亞迪等自主品牌的圍追,奇瑞只有另謀出路。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用已經在手中的新聯造船廠,在解決物流瓶頸、擴大出口數量的旗號下,進軍航運業務。原因正如前文所述,既然汽車出口的航運能力存在這么大的缺口,豈有不利用的道理?
據相關人士透露,以吉利汽車從我國出口到埃及和敘利亞為例,每立方米空間的運價是80美元,一輛車占用8.4立方米,運價近700美元。如果整車出口到南美,那么每輛車的運價成本更高達1300美元以上。目前全球汽車滾裝船隊規模僅為700艘左右,未來10年內需建造230艘新船才能滿足需求。如此巨大的蛋糕怎能不讓重壓之下的奇瑞垂涎?
值得贊賞的是奇瑞的信念。能頂住壓力,在財力物力有限、全球經濟形勢悲觀的大背景下,硬是把船造出來了,還改寫了“歷史紀錄”。但贊賞歸贊賞,還是要提醒一下:和尚半路出家,憑什么和唐僧比念經?
目前,單船運力6400車位的滾裝船是國際主流,而新聯的船只有2000個車位,這樣的運力是否尷尬?即便一天達到6400車位,運輸需求缺口還會這么大嗎?海運市場有周期性,金融危機之后幾乎殘廢,象征干散貨運價指數的“波羅的海指數”(BDI)從今年5月歷史最高點11067點一路狂瀉,本月初勉強守住1100點大關,在7個月的時間縮水了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