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鎖定兩大體系
2009-03-24 00:21:02
來源:國際船舶網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針對擬議中的上海航運中心建設方案,有關專家日前表示,航運中心建設需要兩條腿走路、鎖定兩大體系:一是擴大港口吞吐能力,建立以“水水中轉”為重點的港口集疏運體系,這是硬實力;二是健全以航運金融保險和航運服務資源集聚為主要內容的航運服務產業體系,打造與金融中心建設形成良好互動的“軟實力”。
上,F代服務業聯合會會長宋儀僑此前表示,航運中心首先應該是一個大港和樞紐港,其次是一個具備支撐航運業蓬勃發展的、有發達服務業的港口。上海尤其需要夯實發展航運業的“軟環境”,以發揮航運中心對于相關產業乃至于整個區域經濟的龍頭帶動作用。
“水水中轉”比例須大幅提升
專家表示,目前上海集疏運體系中最需要解決的是水路系統!八修D”是世界上許多集裝箱樞紐港的主要集散方式。目前,新加坡、鹿特丹、安特衛普等國際大港的“水水中轉”比例都在50%以上,內河集疏量也占到總量的20%以上。相比之下,上海港去年的集裝箱“水水中轉”比例僅為36%。
上港集團總裁陳戌源表示,盡快把“水水中轉”比例提高至50%以上,將成為上海港今后工作重心。陳戌源表示,洋山港將成為沿海及國際轉運中心、遠洋航線的中轉樞紐。外高橋重心放在腹地航線的中轉,吳淞則側重內貿中轉。
上海海事大學教授真虹認為,由于江船不能直接從長江的各個港口直接到達洋山港,導致洋山港的貨物大多都要走公路。目前已經導致了通往港口的陸上運輸的擁堵。據悉,上海發展“水水中轉”,既要吸引去國外中轉的我國國際集裝箱到上海中轉,擴大上海國際中轉集裝箱在吞吐總量中的比重;二要發揮資本優勢和長江、沿海戰略優勢,發展江海聯運。
航運服務業還是軟肋
但專家昨天對中國證券報記者強調,航運中心擁有強大的吞吐能力和周轉能力還僅僅是基礎,必須有相應的現代服務業為之提供“引擎”。在上周的“2009中國投資年會”上,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表示,上海下一輪不能就增長來談增長,必須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此次航運中心建設方案中,已經涉及了多項關于航運金融的支持政策,包括對保險企業、融資租賃企業的稅收優惠等。屠光紹透露,上海希望在浦東等區為資產機構創造環境方面先行先試,目前浦東也在醞釀出臺一系列的政策。
上海社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上海航運服務業集群還處于成長階段,目前的航運服務多集中在船代、貨代等附加值較低的下游產業鏈。在融資、保險、咨詢、經紀、管理、航運結算等附加值高的領域還遠遠沒有繁榮發展。該專家表示,加快投融資體制建設也是金融中心為航運中心互動的重要一環。德國航運業依賴建立在有限責任合伙制基礎上的股權融資模式,在過去十年的船隊建設和港口運營方面取得了飛速發展,值得上海借鑒。
宋儀僑則建議,上海在爭取建成船舶登記中心的同時,要形成海上總部經濟,即船東經濟。由此可以促進樞紐港的形成,以及上下游服務業的發展,加快航運中心建設的步伐。
上,F代服務業聯合會會長宋儀僑此前表示,航運中心首先應該是一個大港和樞紐港,其次是一個具備支撐航運業蓬勃發展的、有發達服務業的港口。上海尤其需要夯實發展航運業的“軟環境”,以發揮航運中心對于相關產業乃至于整個區域經濟的龍頭帶動作用。
“水水中轉”比例須大幅提升
專家表示,目前上海集疏運體系中最需要解決的是水路系統!八修D”是世界上許多集裝箱樞紐港的主要集散方式。目前,新加坡、鹿特丹、安特衛普等國際大港的“水水中轉”比例都在50%以上,內河集疏量也占到總量的20%以上。相比之下,上海港去年的集裝箱“水水中轉”比例僅為36%。
上港集團總裁陳戌源表示,盡快把“水水中轉”比例提高至50%以上,將成為上海港今后工作重心。陳戌源表示,洋山港將成為沿海及國際轉運中心、遠洋航線的中轉樞紐。外高橋重心放在腹地航線的中轉,吳淞則側重內貿中轉。
上海海事大學教授真虹認為,由于江船不能直接從長江的各個港口直接到達洋山港,導致洋山港的貨物大多都要走公路。目前已經導致了通往港口的陸上運輸的擁堵。據悉,上海發展“水水中轉”,既要吸引去國外中轉的我國國際集裝箱到上海中轉,擴大上海國際中轉集裝箱在吞吐總量中的比重;二要發揮資本優勢和長江、沿海戰略優勢,發展江海聯運。
航運服務業還是軟肋
但專家昨天對中國證券報記者強調,航運中心擁有強大的吞吐能力和周轉能力還僅僅是基礎,必須有相應的現代服務業為之提供“引擎”。在上周的“2009中國投資年會”上,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表示,上海下一輪不能就增長來談增長,必須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此次航運中心建設方案中,已經涉及了多項關于航運金融的支持政策,包括對保險企業、融資租賃企業的稅收優惠等。屠光紹透露,上海希望在浦東等區為資產機構創造環境方面先行先試,目前浦東也在醞釀出臺一系列的政策。
上海社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上海航運服務業集群還處于成長階段,目前的航運服務多集中在船代、貨代等附加值較低的下游產業鏈。在融資、保險、咨詢、經紀、管理、航運結算等附加值高的領域還遠遠沒有繁榮發展。該專家表示,加快投融資體制建設也是金融中心為航運中心互動的重要一環。德國航運業依賴建立在有限責任合伙制基礎上的股權融資模式,在過去十年的船隊建設和港口運營方面取得了飛速發展,值得上海借鑒。
宋儀僑則建議,上海在爭取建成船舶登記中心的同時,要形成海上總部經濟,即船東經濟。由此可以促進樞紐港的形成,以及上下游服務業的發展,加快航運中心建設的步伐。
標簽: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