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舉辦船舶產業配套對接活動
2011-09-20 08:35:29
來源:國際船舶網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為更好地服務企業,搭建企業間合作交流的平臺,加快提升武漢市船舶產業本地配套能力,9月8日,武漢市船舶產業配套對接活動在該市中小企業服務超市舉行。武漢市政府邵為民副市長,湖北省國防科工辦、中國船級社武漢分社、中船重工集團武漢工業公司、中外運長航船舶重工集團負責人,各區經信局負責人,武東船舶配套產業園、東湖開發區船舶配套產業園、漢南中小船舶建造基地負責人,60多家船舶建造企業和船舶配套企業負責人,共計120多人參加配套對接活動。
武漢市經信委李向陽巡視員介紹了武漢市工業及船舶產業發展情況。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外運長航集團青山船廠作為船舶建造龍頭企業,介紹了企業發展、外包協作、配套需求等情況;武漢船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和武漢重工鑄鍛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配套龍頭企業,介紹了企業發展、船舶配套能力、設備產品和服務情況,及需外包協作、配套需求等情況;武漢南華工業設備工程有限公司、武漢市華興特種變壓器制造有限公司、武漢天高熔接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配套企業進行了企業推介和產品介紹。
李向陽巡視員在主題發言中,重點介紹了“十一五”期間全市船舶產業發展情況和“十二五”發展規劃目標!笆晃濉逼陂g,全市規模以上船舶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81.8億元,年均增長37.4%;主營業務收入641億元,年均增長39.4%;實現利潤總額50.8億元,年均增長41.7%;完成出口交貨值195.5億元,年均增長31.5%。全行業新承接船舶訂單871艘724.3萬載重噸,完工船舶638艘/315.5萬載重噸。
“十二五”武漢市船舶產業繼續發揮優勢、突出特色,以扶強扶優為重點,深入推進“三個建造基地、兩個配套產業園區、一個船舶人才培訓和創意產業中心(即武船特種船舶建造基地、青船出口船舶建造基地,漢南復城院-江夏金口-武湖中小船舶建造基地,武漢船舶配套工業園、武東船舶配套工業園,依托船舶科研設計院所的船舶人才培訓和創意產業中心)。實現“63313”戰略發展目標。即全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600億元、年造船能力達到300萬載重噸、出口創匯30億美元、龍頭企業能建造10萬噸級船舶戰略發展目標,特種船舶建造、船舶配套、自主創新能力等三個方面繼續保持全國一流水平。
邵為民副市長指出,船舶工業作為武漢市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形成了科研、開發、設計、制造一條龍的船舶工業體系。武船、青船的造船能力位列國內前列;武漢船用機械公司、武漢重工鑄鍛公司的船舶配套產品處于國內龍頭地位,保持國內領先水平;中船重工下屬6個研究所、長江船舶設計院等科研院所使武漢市具備船舶整體設計、關鍵設備研發、高新技術配套產品的研發設計能力。雖然具備了一定的競爭能力,但是綜合優勢仍然發揮得不充分,產業集中度和集約化程度不高。由于地域條件的限制,武漢不可能像沿海船廠那樣,造幾十萬噸級或幾百萬噸級的大船。他強調,發展船舶產業一定要明確發展思路,搞好科學定位,即:以中小船舶發展為主線,重點發展特種船舶、高速船舶和高技術船舶,努力把武漢建設成為我國船舶產學研發中心、特種船舶建造基地、中小型高技術船舶出口基地和船用關鍵配套件生產基地。堅持“高(立足高起點,發展高技術船舶)、特(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之路,發展特種船舶)、快(瞄準水上運輸需求,發展快速船舶)”的發展方向,揚長避短,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成武漢的特色,提高武漢市船舶工業的競爭力。他要求,武漢市船舶配套企業主要市場在沿海地區,而本地船舶市場份額有限,本地配套率還有待進一步提升。要立足現有品牌和產業基礎,進一步延伸產業鏈,逐步在武東地區形成船舶配套產業集聚效應,打造國內最大船舶甲板機械、鑄鍛件、曲軸等配套產品生產基地。加快推進東湖開發區船舶配套產業園建設進度,力爭引進船用主機項目,提高我市船舶產業核心配套能力。順應國際、國內環保趨勢,發揮武漢市船用污水處理裝置、變頻供水裝置的優勢,優先支持企業研制先進實用的船用污水處理裝置、海水淡化裝置和變頻供水裝置,發揮優勢不斷做大做強船舶配套業。
活動現場,武鋼營銷總公司與中外運長航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武漢船舶配套工業園與中舟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武漢輔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武漢中舟環保設備有限公司、青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與武漢船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4項戰略合作協議 ,項目投資額共計19.2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