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項目為牽引提升海工本土配套能力
2012-09-16 15:33:00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要實現海工裝備的關鍵配套設備本土化裝船率到2015年達30%以上的目標,業界必須找出一條快速且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
盡管近年來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迅速,但海工配套業仍是做強該產業的一大軟肋,是業界亟需解決的問題。而從近期國內多個已交付或在建海工裝備項目的成功經驗看,通過項目載體,不僅能夠提高我國海工裝備的制造能力,而且可以有力地帶動其配套設備的創新、研發和應用,提升海工裝備的本土配套能力。因此,國內海工裝備配套企業應以項目為牽引,加強與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的合作,瞄準關健配套設備,結合需求突破瓶頸技術,推動我國海工裝備產業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生產的主要海工配套產品通常是附加值較低的通用型設備,如普通的推進裝置、電力電氣設備、甲板機械等,生產的石油行業專用設備僅用于部分淺水裝備,大多數配套設備依賴國外進口,特別是關健系統仍被國外供應商所壟斷,其本土化裝船率只有5%。而根據《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具備海洋鉆井系統、動力定位系統、深海錨泊系統、自升式平臺升降系統、大功率海洋平臺電站、大型海洋平臺吊機、水下生產系統等重點設備和系統的配套能力,2015年關鍵系統和設備的本土化裝船率要達到30%以上。
面對現實與目標的巨大差距,我國海工配套產業必須上下求索,找出一條切實可行且收效迅速的發展路徑。目前來看,發揮海工項目的整體牽引和帶動作用,將產品開發、關健技術攻關、基礎技術研究、工業標準研究等工作結合起來,形成多方合力、集成創新、集體攻關的模式,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首先,它可以打破以往產、學、研、用各自為政的局面,充分發揮項目參與者的各種優勢,早出成果,出好成果。在“蚊龍”號載人潛水器研制過程中,有關方面就組織產業上下游的科研力童,開展聯合攻關,使其60%的部件實現了國產化,而從國外引進的設備目前也有一半左右已經完成國產化研制,如水下電機、水密接插件、水下推力器、水下燈、機械手燈、浮力材料等。其次,這一模式可使海工配套企業通過項目搭建的平臺,充分了解海工裝備制造企業和用戶的要求,有的放矢地研制出更加貼近需求的產品,有助于海工配套企業充分利用國內外各種科技資源,協調解決一攬子技術難題,實現“打包”供貨,從而增強設備與系統的市場競爭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最后,這種模式有利于海工配套企業盡快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產品,并實現市場推廣的目標。海工產業是十分注重業績的行業,因此,通過項目帶動,國內配套企業可以充分利用海工裝備制造企業及用戶提供的機會和試驗條件,盡快使產品和技術進入應用領域,取得實績,并根據反映情況不斷改進和完善,實現從項目走向市場、從國內走向國外的目標。
可以說,以海工項目為牽引已成為當前開發海工關健配套設備、提高本土配套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扶持政策,鼓勵海工裝備制造企業以海工項目為紐帶,采用國內自主品牌的配套設備,并時大量采用國內海工配套設備的項目給予一定的獎勵,引導和支持海工配套企業走創新之路;海工產品的用戶和制造企業也應為國內海工配套企業創造機會,將自身的需求及業界最前沿的技術動向及時傳遞給他們,幫助其優化和改進設備性能,以確保配套設備的穩定性、適用性和先進性;國內海工配套企業更要在合作中不斷吸收各方的經驗,聽取他們的建議,努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產品研制、增強技術儲備,爭取早日做出成績,樹立品牌,為提高海工設備本土化配套率、為中國海工配套業走向國際市場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