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造船業手持訂單銳減一半
據造船速報報道,今年以來,全球新船訂單量同比下降50%,與此相比,船舶交付量達到空前的水平,在頭5個月,世界船舶手持訂單下降19%,為3.116億DWT(1.026億CGT、5253艘、2983億美元、以5月末為準),和2008年末金融危機爆發前的6.18億DWT相比約下降50%。
根據Clarkson 統計,散貨船的手持訂單量為1.763億DWT(2193艘),在全部中占據57%,油輪為7370萬DWT(860艘),集裝箱船為4100萬DWT(517艘),燃氣船舶770萬DWT(LNG船72艘,LPG船101艘),海洋工程類船舶(海洋支援船,FPSO,鉆井船等)580萬DWT(874艘),豪華郵輪10萬DWT(19艘)等。
以CGT為準,依次為散貨船4150萬CGT,集裝箱船1900萬CGT,油輪1740萬CGT,海工船860萬CGT,LNG動力船720萬CGT,豪華郵輪210萬CGT。
另外,最能判斷產能是否過剩的是已有船舶載重噸與新船訂單量的比率,以5月末為準,比率最高的船型為8-10萬噸級巴拿馬型散貨船,竟占65%。好望角型散貨船占25.5%,大靈便型占23.7%。以油輪為例,蘇伊士型油船占最多為22.3%,其后VLCC占18.8%,阿芙拉型油輪占7.9%。3-6萬噸成品油船在傳統船舶中是唯一呈現增加趨勢的船型,從去年末的14%上升到今年5月末的15.1%。
截至5月末,按國家手持訂單量來統計,韓國的為3170萬CGT(在全球的手持訂單中占據30.9%),964艘、1089億美元。在6萬噸以下的油輪(131艘)、3,000TEU級以上的集裝箱船(216艘)、LNG船(61艘)等領域,韓國業界的手持訂單量為世界第一。
截至5月末,中國的手持訂單量為3870萬CGT(占有率37.7%)、2200艘、838億美元;日本的為1640萬CGT(占有率16%)、825艘、382億美元,中日兩國的特點為散貨船所占的比重居多。
另外,在歐洲國家手持訂單量為荷蘭92艘、挪威74艘、土耳其73艘等,挪威的手持訂單量中海洋工程類船舶竟有69艘。巴西的手持訂單量有138艘、158億美元的水平,其中,海洋工程類船舶(62艘)及油輪(57艘)占據最多。
按造船企業的手持訂單量‘Top 10’為韓國現代重工816萬CGT(位居第一),韓國三星重工696萬CGT,韓國大宇造船海洋668萬CGT,韓國STX造船海洋562萬CGT,日本今治造船332萬CGT,韓國現代尾浦造船318萬CGT,江蘇熔盛重工298萬CGT,日本常石造船株式會社282萬CGT,江蘇揚子江船業198萬CGT,日本大島造船195萬CG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