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艘國產極地科考破冰船揭秘
2012-08-07 16:38:10
來源:浙江科技新聞網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芬蘭阿克北極技術有限公司近日在北京簽署了極地科考破冰船基本設計合同。設計合同的簽署,揭開了由我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考破冰船的神秘面紗。
新建的極地科考破冰船將會是什么樣子呢?什么時候能建成并與廣大民眾見面?請看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為我們一一解析。
中國新建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預計2014年建成,是具有全球航行能力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設計載員90人,輕載排水量8000噸,船長約120米,最大船寬22.3米,吃水8.5米,最大航速15節,續航力約2萬海里。
可雙向破冰,破冰能力國際領先
曲探宙介紹,我國新建極地科考破冰船按照“中外聯合設計、國內建造”的原則實施,設計載員90人,輕載排水量8000噸,船長約120米,最大船寬22.3米,吃水8.5米,最大航速15節,續航力約2萬海里。
與現役的“雪龍號”極地科考船破冰船相比,新建破冰船破冰能力大大增強,不僅結構強度滿足PC3要求,能夠在覆蓋有0.2米厚雪的1.5米厚冰層上以2至3節的破冰速度作業,而且能在兩極混有沉冰的次年海冰中終年作業。“可以說,新建破冰船是我國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極地破冰船,破冰能力國際領先。”曲探宙說。
據介紹,“雪龍號”是靠船頭的冰刀以及堅固的船頭,把冰壓碎。這種方式遇到厚的冰脊時,就會遭遇困難,有時甚至會騎到冰上下不來。新建破冰船不僅可以利用船頭破冰,還可以利用船尾破冰,雙向破冰新技術大大提升了新船的機動能力,在冰區中航行時能在較短時間內進行轉向和掉頭,在較厚的冰層中不被卡住。
搭載先進設備,可做“立體式”科考
為滿足無限航區和南北兩極海域的科考要求,新建破冰船將配備國際先進的調查設備。比如,艙內將裝備萬米地質絞車、水文生物絞車、表層海水基礎參數監測系統等設備;羅經平臺上將裝備GPS大氣探空和臭氧探空系統、海/冰—氣界面湍流通量觀測系統等設備;桅桿上裝備船基遙感大氣濕度和大氣溫度微波輻射計、船基多波段海冰光譜儀等設備。
新船還將裝備無人纜控深潛器、無人遙控深潛器和水下探測系統等支撐平臺,以滿足環境、海洋地球物理、海洋生態綜合調查的需求。曲探宙說,新船因此具備了“立體化”科考能力,從大氣到海冰,從高空到海底,新船都能獲取到科學數據。
此外,總面積達到580平方米的實驗室和700平方米的作業甲板,將為海洋環境、地質、生物等多方面的科學考察提供足夠的空間。同時,新船還配有可同時搭載兩架直升機的支持系統,因為直升機的活動范圍可以大大超出船舶的活動范圍,從而延伸了科考活動的半徑。
曲探宙說,新建科考船的這些功能設計將基本滿足我國2020年之前的極地科考要求。
與“雪龍號”共同承擔科考任務
目前,我國僅有“雪龍號”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它由運輸船改造而成,破冰能力相對有限,安裝的調查裝備也不足,無法開展大規模、有針對性的極地環境調查工作,成為我國極地海洋科學事業發展的瓶頸。
“新建一艘極地科學考察船不僅可以打破這個瓶頸,同時還可提升我國破冰船的建造能力。”據了解,新建極地科考破冰船將在2014年建成,2015年投入使用。
曲探宙介紹,新建破冰船投入使用后,將與現有的“雪龍號”一起編隊,赴南北極進行科學考察和后勤補給。新船將以科考作業為主,科學調查功能涵蓋物理海洋、海洋化學、海洋生物、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大氣科學等眾多專業,同時具備一定的考察站后勤物資補給能力;雪龍船將以后勤保障支撐為主,兼顧綜合性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