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配業:用創新鋪就轉型升級之路
2013-04-27 14:07:08
來源:船舶經濟貿易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近期,我國船配行業亮點頻現,中速機的國產化項目通過驗收,國產天然氣發動機國內首次獲得認證,國內自主研發的壓載水系統一型再獲國外船級社認證,另一型又獲歐洲船東訂單……這些事例表明,盡管我國船舶配套行業與日韓乃至歐洲還有著較大差距,但有一些企業通過觀念創新、思維創新、模式創新,得以在產品研發、售后服務等方面實現了突破,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實力不斷增強,為行業的轉型升級、提速發展積累了經驗。
針對我國企業研發力量不強的問題,業內專家多年來一直鼓勵我國配套業走“產學研”結合之路。近年來,通過觀念創新,不少科研院所在思想上對自身定位實現了由“研究單位”向“高新技術企業”的轉變,能夠更好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托產品項目開展技術研發。還有院所實現了運作模式、體制等方面的轉型,或以資本為紐帶與企業“聯姻”,或成立配套企業,更好地融入到行業中。這些轉變為我國船配行業迅速提升技術水平起到了積極助推作用。
曾有業內專家分析,由于我國船配業在不少領域與國外差距較大,在技術研發方面,有時難免出現我國剛研發成功,而國外技術卻已升級換代的現象,遭遇“研發一代 ,落后一代”的尷尬。為此,一些企業通過思維創新,先發制人,在某些產品還未成為市場熱點,甚至市場需求還未形成之時就開展前瞻性研究,力求與國外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發力。不僅如此,有些企業還積極“引智”,或與國外科研單位合作研發,或直接聘用國外知名企業的專家,從而在較短時間內就實現了從產品研發成功到打入國際市場的跨越。
缺乏人力、財力搭建全球服務網絡曾是長期困擾我國船配企業的一大難題,不少業內人士將其視為掣肘中國船配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主因。而今,不少配套企業通過模式創新,尋找到了這一問題的答案:直接在全球主要港口城市尋找同類產品的技術服務商,通過靈活的方式與其建立合作、代理等關系,委托他們為用戶提供服務;并定期對這些公司進行技術培訓,確保它們能夠提供優質服務。這樣的服務模式為我國船配產品出口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配套強則造船強。這是歐美、日韓等造船強國的發展經驗,也是中國造船人的共識?傮w來看,當前船舶行業仍存在著結構性產能過剩、利潤率偏低等亟需突破的瓶頸,在國際船市回暖仍需時日的大背景下,中國船舶工業已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求新求變的過程中,固然有多種模式可以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若船配業能不斷推進創新,在更多產品領域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蛻變,則將為船舶工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強勁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