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工,中國企業自己玩的游戲?
據悉,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接獲的海工建造項目訂單總額達到79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約三分之一,位居全球第一位。前6個月,中國船廠接獲各類海工裝備訂單共81艘(座),包括11座自升式鉆井平臺、3座半潛式鉆井平臺、3艘鉆井船、3座生產平臺和59艘海工支援船(OSV)。
有消息稱,在上述訂單中,大部分訂單由中國船東訂造,新船也基本上用于國內運營。這些新船不大可能進入國外市場并在國外工作。中國船廠建造的鉆井平臺也同樣如此,約有20座中國船廠在建平臺是為了國內市場服務。
中國政府呼吁國內船東在國內船廠訂造鉆井平臺,從而幫助促進中國海工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一些船廠管理者稱,自今年年初以來訂單量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船廠也很少接到國際船東的詢價。
挪威Pareto Securities股票研究部門負責人Andreas Stubsrud在于新加坡召開的會議上指出,2013年自升式鉆井平臺訂單量再創新高,總計達到80座,而中國船廠在價格及支付條款上占主導地位。訂單量的推升是由于投機者接受極端付款條件以及中國船廠投機建造新平臺。
中國船廠目前已經能夠建造JU2000E型自升式鉆井平臺等標準設備,然而,鉆井船及浮式液化天然氣裝置(FLNG)等復雜設備的訂單卻通常由新加坡及韓國船廠接獲。一些中國船廠傾向于投機建造新平臺,以期在完工時將其租出或出售。近期,一些國內融資租賃機構也開始收購此類投機建造的海工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