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於世成:創新人才培養之路
2014-12-03 16:58:36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作為國家戰略,近年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穩步推進。國家“十二五”規劃指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重點將在原有基礎上完善航運服務體系,形成有利的政策環境,其中將航運人才建設置于首位。
上海海事大學黨委書記於世成在“2014年上海航運交易論壇”上表示,現代航運人才的短缺,已成為進一步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最大瓶頸。突破這一瓶頸,企業和科研院校需共同發力。
人才緊缺為發展最大瓶頸
據了解,目前國際航運企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招募航運人才越來越困難,全球高級航運人才短缺,世界航運人才市場重心相應地將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航海院校數量之多、辦學規模之大均為世界首位,辦學質量也較高,因此,世界頂級航運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中國。
然而,世界航運與交通行業咨詢機構FISHER此前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上海航運服務業的高端人才數量僅為倫敦航運服務業高端人才總數的1/3,更為突出的是,目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人才隊伍的知識結構、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還無法勝任國際競爭與合作,也無法全面適應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需要,尤其是高端人才極度缺乏。
航運國際化,船舶大型化、高速化、智能化已成為航運業的發展趨勢,這要求航運人才必須具備跨文化交際、動手操作、獨立處事、組織協調等綜合應對能力,F代航運人才的短缺已經成為進一步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最大瓶頸。
企業:營造人才輩出良好環境
企業要立于不敗之地,人才是關鍵。於世成表示,人才難得,古有“三顧茅廬”,企業應當求賢似渴,營造人才輩出的生態環境對航運人才儲備最為重要。
然而,人才大多有其個人主見,不會隨波逐流。因此,企業管理者需要更大程度地包容人才,包容創新性。如何“筑巢引鳳”,留住人才,如何與人才相容成為對企業管理者的重要挑戰。
目前,國際航運市場復蘇跡象仍不明朗,在這個時候儲備人才,特別是高素質人才顯得尤為重要。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海洋強國”,這為航運業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作為培養航運人才的專業院校,上海海事大學以市場為導向,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同時注重突出航運特色。
於世成介紹,在辦學過程中,上海海事大學融合了航運人才從業實踐的特點與需求,在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探索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打好“組合拳”。
將航海類強勢專業的培養目標轉向航海技術與經營管理型相結合,培養國際開放型人才,如“駕駛+通信”、“輪機+船電”。將航運管理與財務會計類專業進行拓展,創新培養航運經濟管理人才,如“新國際航運管理(英語+航運)”、“國際會計(英語+財會)”。
同時,上海海事大學還花費大量資金部署國際游學項目,讓學生在航運業務的全球性往來中,知識素養與能力水平協調發展。
於世成指出,引進國際化標準對航運人才培養至關重要。2012年下半年,歐盟相關機構通過了對中國海事教育的專業評估。這意味著,上海海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等專業科研院校所頒發的海事教育畢業證書獲得國際認可。今年上半年,上海海事大學接受英國輪機工程和海事工業協會的教學檢查,最終通過測試,未來,上海海事大學的輪機工程專業證書可與國際對接。
於世成表示,盡管航運企業經濟受到嚴重沖擊,但從畢業生的供需情況看,不少航運企業提供的崗位絲毫未減。上海海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近年連年穩定在96%以上,國內外航運企業紛紛前來“訂購”的現象早已屢見不鮮。航運企業趁行業低谷期儲備人才,以期贏得下一輪競爭優勢,這或許從一個側面給航運業一絲欣慰,航運經濟正加速回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