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仕年:未來大船將“擠走”小船
馬士基集團首席執行官安仕年(Nils Andersen)日前在接收采訪時表示,未來幾年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船船東將主宰集運市場貿易,并使得小型和中型集運公司難以與之競爭。
根據Alphaliner數據顯示,作為全球最大的集運公司,馬士基集團旗下的馬士基航運控制著全球集運運力15.3%的集裝箱船船隊。而在6月2日,該公司確認訂造11艘18000TEU級的超大型集裝箱船,這些新造船預計每艘均能裝載19360個集裝箱,并將部署在亞歐線上運營。
安仕年表示,目前小型和中型集運公司僅占據全球集運市場3%-5%的份額,除了極少數的例外,這些公司在過去的7年里基本處于無利可圖的狀態。在經歷了這么長時間的非盈利狀態后,這些公司很難在業務上進行進一步投資。
據悉,作為全球95%制成商品的運輸模式,集運業在過去10年里已發展到產能過剩的局面,這導致大量的小型運營商不得不削減運費獲得市場競爭力,并寄希望于行業復蘇之后重新獲利。與此同時,全球領先的大型集運公司已通過建立聯盟達成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以便在支付新船訂單的大資本成本的同時,降低運營成本,這對小型市場參與者施加了進一步的壓力。
安仕年指出,短期內集運需求量仍保持疲軟,這將使得小型集運公司受壓更為嚴重。他指出,有些集運公司還無法確定一個能夠接收的退出集運領域的方式,因此這些公司不得不在財政赤字的情況下繼續投資于更多船舶。而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下,對于小型或中型集運公司而言,想要獲得一個簡單有效的盈利模式的可能性相當低。
安仕年指出,集運運輸需求短期內有望小幅增長,然而由于集運市場運力過剩,未來五年內市場預計仍將受到持續影響。這也是為什么包括馬士基航運在內的大型集運公司,都希望通過建立聯盟來集中資源,控制成本,并試圖將目前在歷史低位徘徊的集運運價保持在穩定狀態。他指出,未來12個月內,集運需求增長預計仍將相對緩慢,大約在3%-5%水平。盡管市場上仍然存在運力過剩,但對于大型聯盟內的成員而言,集運市場前景仍然可期。
分析師指出,目前集運市場上超過15%的過剩運力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航線和亞洲-美洲航線上。安仕年則表示,盡管超大型集裝箱船訂單持續增長,短期內將使得市場運力持續過剩,但這些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投資終將能有所回報。他指出,盡管投資新船會帶來風險,但馬士基認為這一風險屬于相對較低的風險,這是由于馬士基航運擁有更大的市場份額,高利潤和強勁的資產負債表的支持,這不會使得該公司的投資適得其反。
而Braemar ACM船舶經紀人估計,今年第一季度全球集運公司所投資的超大型集裝箱船總運力已達到50萬TEU,為去年全年超大型集裝箱船訂單總運力100萬TEU的一半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