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洋裝備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討會召開
全球性能源革命和節能減排大趨勢推動了能源結構的重塑,海洋油氣資源成為重要戰略新選擇,我國海上油氣開發面臨哪些難題?如何掌握國內外海洋工程發展新動向?海洋裝備應如何跟蹤能源革命的新發展?
2016年4月8日,正值上海交通大學紀念建校120周年,中國海洋裝備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2016年研討會在上海交大木蘭船建大樓B808會議室召開。會議聚焦海洋戰略規劃與政策、海洋工程科技領域重大前沿問題、海洋工程科技高端戰略論壇設置、海洋工程科技領域信息搜集等多個議題,展開深入討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工程師、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上海交大杰出校友曾恒一在會上做重要發言。
本次研討會是上海交通大學120周年校慶系列主題活動之一。原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張廣欽,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第714研究所原所長陳書海,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毅出席會議。會議由上海交大常務副校長、中國海洋裝備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林忠欽主持,船建學院副院長、中國海洋裝備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秘書長柳存根以及海洋裝備戰略研究院相關人員參與研討。
作為海洋工程技術領域開拓者之一,曾恒一從國內外發展動態和國家戰略的高度,圍繞海洋工程科技領域重大前沿問題、維護國家海洋安全一一等方面,深刻闡述了國際能源發展現狀、我國海洋油氣開發瓶頸、南海資源開發的迫切需求等問題,為海洋裝備戰略研究勾勒出重要思路和方向。
當今世界處于能源革命和節能減排的過渡期。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占整個世界27.7%,我國在節能減排、保護環境上肩負著重任。油氣對外依存度高的壓力、替代能源發展的急迫性、陸地油氣資源逐年遞減的現實,使得我國在向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過渡的相當漫長時期里,必須搶占海洋油氣開發的制高點,聚焦海洋、開發海洋成為重中之重。全球油氣開采將步入海洋時代,在這一場新的能源革命的較量中,只有依靠雄厚、先進的海洋裝備,才能邁向深水、走向高效。
曾恒一強調,海洋裝備戰略研究必須將國外海洋裝備發展動向與國家發展戰略、頂層設計相結合,分析現狀與問題,真正理清我們下一步應該關心什么、應該干什么。他指出,目前我國海洋裝備研發面臨一些不可避免的難題:例如,Spar平臺等重要裝備研發缺乏經驗;關鍵設備國產化率太低,缺乏“中國心”,影響國家安全;高技術船舶研發、海洋工程裝備綠色發展亟待加快;智能制造水平提上議程;海上應急安全裝備薄弱等等。我國海洋強國建設分為兩個百年,第一個百年是到2020年,在建黨100周年時,建成亞洲地區的海洋強國。我們應努力瞄準關鍵性大項目,關注海上核電平臺、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等資源開發等重要問題,為第一個百年做出應有貢獻。
與會專家針對海洋裝備戰略研究院的機制建設、戰略課題設置和高峰論壇建設等多項事宜,提出寶貴意見和指導。林忠欽指出,要進一步聚焦、凝練海洋裝備發展課題,加強和相關平臺合作、避免重復性研究,努力開展關鍵性海洋裝備戰略研究。與會專家認為上海交大應根據自身優勢,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發展、突破關鍵環節,關注南海深水災害性環境安全保障、海洋平臺監測與預測等問題,以百廿雄厚積淀助力海洋強國首個百年目標的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