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東寒:去過剩產能地方政府應發揮更大作用
2016-03-20 08:15:00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對金東寒而言,今年參加全國兩會的身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從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長變成了上海大學校長。雖然身份發生了變化,但是金東寒仍然十分關注船舶行業的發展,尤其是對當前船舶行業去產能問題以及如何加快自主研發配套設備的推廣有著自己的觀點。
去過剩產能 地方政府應發揮更大作用
“當前船舶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十分嚴重,但是開展去產能工作的進展不是很大,速度也不是很快。”金東寒開門見山地指出了我國船舶工業在開展去產能工作中面臨的“窘境”,當前有很多“僵尸”船企、船臺(船塢)仍然存在,一旦有訂單的話,又會死灰復燃。
金東寒表示,之前我國公布的造船產能在8000萬載重噸左右,但是實際上可能更高。2015年,全球承接新船訂單量為9646萬載重噸,而我國船企新接訂單量為2916萬載重噸,大量船企沒有接到新船訂單。雖然一些企業很早就轉型進入海工行業,但是油價的下跌也使他們遇到了很大的危機。在中國現有的造船產能中,很大一部分屬于低端產能,液化天然氣(lng)船、海洋工程裝備等高端產能嚴重不足。金東寒認為,如果船舶行業再不加快去產能的速度,除了低價競爭的影響外,在安全、質量方面也存在著很多隱患,這將給我國船舶工業帶來嚴重傷害。
當初,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發展船舶工業,提出了很多優惠條件,讓很多企業家有了賭徒心理:賭贏了,幾年就能收回成本;賭輸了,地方政府和銀行買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產能過剩的溫床。因此,在當前船舶行業去產能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應發揮更大作用,把有限的資源騰出來,積極引導企業開展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工作,推動船舶工業健康發展。
促船配推廣 國有企業應承擔更大責任
“當前我國船舶配套產業發展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自主研發的自主品牌船配產品在推廣使用方面存在很大的阻力。”金東寒建議,我國應出臺更多措施,加快國內船配企業自主研發的首臺套船配產品的推廣應用。在當前的市場形勢下,國有航運企業、船企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優先考慮使用國內的配套產品。
金東寒認為,國內船配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自主創新開發出新產品,但是國內的船東、船企卻不想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不僅會使船配企業面臨很大的困難,也將嚴重打擊他們創新的積極性。比如目前中國生產的發動機技術先進,產品質量也能夠保證,但還是有很多船東、船企選擇去日本訂購主機。其實,當前國內船配產品的質量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國家還出臺了很多鼓勵措施,即便出現問題,也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每家企業都有可能是別人的用戶,也有可能是別人的供應商。”金東寒最后表示,如果都有責任感,大家就能通過抱團,抵御危機,實現共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