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船配業“最低價競標”陷競爭怪圈
2017-08-03 08:48:50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一套船用拋錨系泊設備,中標價居然比制造成本還低20%。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讓不少船用設備供應商無奈的競標現實。
日前,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隨著船配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設備供應商在參與項目競標時正陷入低價競爭漩渦,不少設備供應商以期通過“最低價中標”獲取新訂單。同時,不少船企和船東對設備的采購、招標陷入“最低價中標”的怪圈,原本產品質量過硬且信譽口碑較高的正規設備廠家卻屢次在競標過程中被以次充好、規模不濟的中小型企業打敗出局。此外,受原材料價格一路瘋漲、船企采購成本大幅削減等因素影響,不少設備供應商面臨產業鏈上下游的多方“夾擊”。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最低價中標”在最初階段可逞一時之快,但是,隨著項目進入產品生產、船級社檢驗階段等運營環節,需經歷重重關卡,以最低價中標的項目引發的建造返工、質量安全隱患等問題將逐步暴露。最終,在這場“最低價競標”的價格戰中,設備供應商們與船企將陷入“鷸蚌”相爭而“漁翁”不得利的尷尬處境。對此,一些船配企業負責人呼吁,設備供應商參與競標要保留價格底線,任何時候都不能以低于產品成本價的價格參與市場競爭,從而拖垮整個行業,而應當創造一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
“最低價競標”為何死灰復燃?
“價格戰”慣性?爭取融資?反腐旗號?
盡管“最低價競標”成為業界共同詬病的問題,但是“最低價中標”的項目卻不斷出現。前幾年,在船用設備中低端領域,一旦出現新訂單,國內船配企業就會大打價格戰以搶奪新訂單。但是,近年來,隨著一批中小型設備供應商被市場洗牌出局,“最低價競標”現象逐漸在中高端技術產品領域出現。
“很多船企招標的原材料價格為5000元/噸,可項目中標價格居然只有3000~4000元/噸。最終,造假的勝利,做優的出局。這樣的結果讓很多正規企業根本沒辦法接受。”江蘇一家船配企業負責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記者講述,在參與一家船企2艘船的設備項目競標中,同行以低于原材料1000元/噸的價格勝出,拿到了該項目。但是,在后期合同執行過程中,由于售價和成本嚴重倒掛,根本沒辦法交付貨物,船企無奈之下又重新招標找正規廠家去收拾“殘局”,最終,該船企為此多花了五十多萬元。
按理說,吃一塹,長一智。船企在下次的招標過程中應深刻反思,從價格、質量、企業資質、誠信等多方考慮,規避這種風險。但是,不少設備商反映,在下一次的項目競標中,不少招標方企業依舊會選擇“最低價中標”。究其原因,首先,不少船企在招標過程中存在一種“價格戰”的心理,也是其變相施壓促使設備供應商降低報價的一種手段。在參與競標的企業中,以質次價低者的報價進一步壓低質優者的報價,從而迫使質優者以更低價格報價,一旦質量過硬的規模廠家中標,船企也變相向產業鏈下游轉嫁了成本。但如果質優者無法接受過低的價格,而招標方又過于強調成本而忽視質量,就會導致招標的天平傾向于價格。
其次,獲得銀行融資支持也成為“低價競標”的一大誘因。自去年以來,盡管一批中小型船配企業相繼破產、倒閉,但市場上還存在一批已經出現嚴重問題、但尚未倒閉破產的企業,這些企業為了維持正常運轉,往往通過獲得低價訂單來營造企業訂單不缺、有序生產的氛圍,從而獲得銀行的融資支持,這也是其參與低價競標的主要原因。但是,一旦“最低價中標”者在后期合同執行過程中出現問題,對其無疑是雪上加霜,虧損訂單會加速其衰敗,中標合同也無法完成,最終造成兩敗俱傷。
除此之外,不少船企在設備項目招標中以“反腐”的名義,設定“最低價中標”的價格門檻,一旦打破最低價中標,便認為其中存在“貓膩”,這也讓不少設備供應商陷入“最低價中標”的怪圈。
對此,業內相關人士指出,“最低價中標”往往以犧牲質量來獲得項目競標資格,從設備集成商到材料供應商,企業的壓力都非常大。當前,船配企業參與投標被壓價的現象異常嚴重,由于產業鏈上每個環節都希望在不虧本的基礎上有錢賺,上下游企業都在千方百計地挖掘“價格低廉、質量過得去”的產品來投標。
“最低價中標”傷了誰?
惡劣風氣下誰能獨善其身?
“沒有哪個企業愿意參與‘最低價中標’,但是市場環境一旦被擾亂,這種現象就會從產業鏈下游向上游惡性傳導。不壓價,中不了標;中了標,產品質量就會下降。”江蘇一家船機企業負責人坦言,“最低價中標”助長以次充好的惡劣風氣,導致產品建造質量下降,售后服務需求大增,給企業品牌和信譽抹黑。
同時,“最低價中標”還將影響企業創新研發的積極性,對于創新型企業極為不利。一些船用設備,特別是主機、通信導航等高附加值船用設備,從項目立項,到研發、生產、上船試驗等環節,需要長時間的研發探索和積累。一些重研發、善創新的設備廠家每年均投入巨額的研發經費、高薪聘請科研人員,產品的定價和質量自然較高。而“最低價中標”很少考慮投標企業的產品質量,更不會去考慮其技術水平、產品的品質和企業運營如何。為此,“最低價中標”的“價格戰”策略擠壓的不僅是企業效益,也是持續創新的投入空間。如果以“最低價中標”參與投標,產品質優企業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最低價中標’行為極易引發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現象發生,為產品埋下安全隱患。”南京一家生產船用錨鉸機的企業負責人指出,“低價競標”的中標價已經嚴重低于成本,但是,企業經營的目的是盈利,企業參與低價中標的目的也是為接單賺錢,要實現盈利就只能通過偷工減料或者在建造環節使產品質量“縮水”。
不過,也有企業負責人表示,相比國內“最低價中標”的現象,國外一些船企、船東在招標過程中顯得更加理性。“競標一些國外或外資企業的項目的過程中,招標方會對產品原材料配比、產品結構等提出嚴格的要求,甚至根據企業的設計圖進行議價,選擇優質優價的企業。而當前國內這樣的招標模式卻很少。”江蘇靖江一家設備廠家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參與競標的國內外市場中,國內招標方對低價格的過分強調與日本等國外市場對質量的注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呼吁國內市場也可以在招標過程中多方考量投標企業的資質信譽和產品質量。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最低價中標”的現象使設備供應商陷入發展的迷茫與困惑中,一旦這種 “最低價中標”模式在行業蔓延,不僅不利于行業有序、健康發展,對于促進船配業轉型升級、實現造船強國夢也將構成負面影響。
當前,我國鼓勵船配企業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創新之路,首先要打破的就是“最低價中標”的怪圈,還船配市場一個理性、規范、干凈的競爭環境和發展氛圍。不少企業負責人建議,一方面,設備供應商要自律、遵守行業道德,在參與競標過程中不盲目跟風、惡意殺價;另一方面,船企在招標過程中,應嚴把市場準入關,健全市場出清機制。對發生過嚴重質量、安全事故和嚴重投標失信、履約失信、行賄受賄行為的設備供應商,以及違法違規的檢測機構和人員實行“黑名單”制度,限制其進入招標、投標市場。與此同時,行業相關主管部門也要不斷完善招標過程中的追責機制,一旦發現質量問題,應對招標方責任人進行追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