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祖遠:五個方面為航運業解困
2017-01-12 16:36:00
來源:中國船檢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隨著全球宏觀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世界經濟格局也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革,我國的航運行業布局也隨著供給側結構改革和全國產業結構的變局,悄然翻開波瀾壯闊的變革創新之頁。
2017年1月11日,第四屆中國航運業創新大會暨國際航運企業聯盟(ISEA)成立大會在上海隆重召開,本屆大會主題為“供給側改革與航運創新”。相關政府主管部門領導、業內知名專家學者、航運企業領袖及精英人士400余人出席本次盛會。
全國政協委員、原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祖遠發表題為“供給側改革與航運創新”的主旨演講時表示,航運創新面臨的問題是航運的明天是什么樣的?回顧2016年,是極為困難的一年,其原因分為兩部分:外因,世界經濟不好;內因,航運企業自控力不強。
那么,航運如何解困?徐祖遠表示,政府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調整、三去一降一補、有效平衡、提高供給質量、從源頭上創新、提供新的供給模式等,都是航運自救的重要手段和出路。主要可從五個方面來建立:
一、模式創新,加速企業重組、并購。
國企:國家通過三個“一批”(清退一批、重組整合一批、創新一批)對過剩產能進行優化。
企業重組并購:強強聯合,例如中遠海運;不同領域優勢互補,例如中外運長航整體并入招商局。
關于民企并購的建議:
1、抓住轉型升級(國企和民企 側重點不同)
國企:工業、能源、資源等整合。
民企:借助業務、機制優勢,尋求多元化并購和投資機會,雙方轉型升級。
2、資源互補、抱團取暖 集體發光
特點不一樣:國企,大而權;民企,小而精。
通過并購互相彌補短板。
3、主動出擊海外
全球經濟一體化,民企不應僅停留在國內市場,在轉型基礎上,通過走出去,把成本優勢擴大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二、管理創新。
短板是沒有把科學管理放在重要位置。通過供給側改革實現精細化管理水平是優化成本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那么,如何提高科學管理?兩個途徑:
1、提高信息化水平,促進標準化科學的實施。
2、現在已進入工業4.0時代,要將信息高度集成,有效利用。
目前:已實現定價、報關、訂艙方面的信息化,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未來:更多大數據應用于航運業,通過大數據計算手段分析路線、天氣、法規方面數據信息,便于船舶更高效運輸。還可通過智能機器人,對船舶設備照探進行評估,從而發現設備故障以及帶來的損耗。
在提高效率的基礎上,通過智能化提高效率,為航企積累先進管理經驗,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等,為后續發展積蓄能量。
三、標準化。
三個層面需要落實:
1、建立制度。
2、流通信息的標準化(單據/票證統一),避免重復勞動,簡化信息流通和核驗。
3、業務操作標準化,降低損耗。
四、業務操作多元化。
業務操作從單一化至多元化。通過多元化滿足需求窄的要求,多元化經營、堅持主業(航運業)一個中心,例如中遠海運6+1。
健全海運生態圈,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提供一站式服務。
實現多元化經營,創新商業模式,整合內部資源,如航運企業參與多式聯運 門到門、船舶融資多方合作。
通過多方合作實現產業鏈延伸,如資源共享、置換,搭建平臺,參與產業生態圈的建設(ISEA聯盟)。
五、市場公平競爭。
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需要從兩個方面努力:
1、行業自律;
2、政府有效的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