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最大的拋石船是怎么研發出來的
2018-11-01 16:38:52
來源: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自升式拋石整平平臺“津平1”號誕生記
2018年10月24日早上九點,港珠澳大橋正式全線通車。
當習近平總書記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上莊嚴宣布大橋正式開通的那一刻,國人為之自豪,世人為之驚嘆!而就在這一時刻,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的工程師顧海軍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他無法忘記曾經為了攻克“港珠澳大橋橋隧工程的隧道基層拋石整平”這一國際技術難題曾經和他的團隊一起度過的日日夜夜......
沒有它只能望洋興嘆
海底隧道基層拋石整平直接影響整個港珠澳大橋隧道沉管的鋪設質量和進度?墒,要想在40多米深的水文地理條件極其復雜的海洋地質環境中,完成這樣一項基礎性工程,沒有拋石船這樣先進的海洋作業船舶設備以及相關的經驗,只能望洋興嘆。
作為當時接手研發設計世界最大、國內首創的自升式拋石整平平臺“津平1”號的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海工部項目經理、設計師顧海軍和他的團隊,更有發言權。
對方要價15億元人民幣
當時,世界上只有荷蘭和日本具備海底公路沉管隧道鋪設的經驗和相關的工程設備——大型自升式拋石平臺。為了港珠澳大橋的整體工程進度和質量安全,中交集團曾找世界外海沉管安裝經驗最豐富的荷蘭一家公司,希望和他們合作完成這段工程,這家公司要價高達15億元人民幣,中方的底價是3個億。荷蘭那家公司是這么回復的:“我給你們唱首歌,唱首祈禱歌!”
這個事件深深刺激了顧海軍,他偏偏不信這個“邪”——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中國人一定能做到,而且比他們做得好!
2010年11月1日,上船院海工部成立了研發設計團隊,開始攻克用于“港珠澳大橋橋隧工程的隧道基層拋石整平”的大型拋石平臺。
沒有模型參照,沒有基礎數據,怎么設計?顧海軍他們硬是從它的工作原理入手,一點點鉆研,反復試驗,反復計算,得出核心部件的設計參數和指標。
其中的難度不可想象?墒请y歸難,顧海軍和他的研發設計團隊,依然充滿自信,這份自信,是建立在自身扎實的研發設計能力之上的。顧海軍和他的團隊,多年來參與研發設計了各種型號各種性能的船舶,積累了豐富的研發設計經驗。
餐桌成了辦公臺會議桌
但研發的這款港珠澳大橋橋隧工程的隧道基層拋石整平設備畢竟是全新的,大家過去又從未接觸過,如何找到研發設計的突破點,殺出“重圍”,成了他和研發團隊的一個心結。
突破口到底在哪里?他們的工作模式由之前的三點一線變成了兩點一線,辦公室幾乎就成了他和研發團隊的家,加班也成了常態化。顧海軍和團隊成員在食堂吃飯,常常邊吃邊聊設計思路和方案,靈感來的時候,他們就把餐盤推到一邊,把手中的筷子顛倒過來,在餐桌上比劃著新的設計思路,研討問題的解決方案,餐桌就成了他們的辦公臺、會議桌。
為了攻克這些技術難點,顧海軍和他的設計研發團隊,付出的心血難以盡述。在解決拋石船在海水中作業時能夠站得住、拔得出這樣的技術難題時,需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也非常繁雜,其中地質條件的影響很大,而這對于船舶設計出身的工程師顧海軍來說,就是門外漢了。為了搞清楚地質土壤的標準參數,他一次次地請教地質勘探方面的專家,直到把心頭的疑惑徹底弄清楚才罷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彰顯。
從“津平1”號到“津平2”號
經過一年多艱辛努力,2012年10月,由顧海軍牽頭研發的世界最大國內首創自升式拋石整平平臺“津平1”號,交付港珠澳大橋工程投入使用。有媒體這樣評價:“拋石整平平臺的成功研發,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高精度拋石整平平臺的核心技術,設計和制造能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不過,顧海軍很平靜,“我們已經完成了對‘津平2’號的設計研發,這是一款完全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一款更大的拋石整平平臺,它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未來在我國的大型工程項目建設中,將會發揮重大的作用。”
“津平2”號已開工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