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征:抓住高質量發展機遇提高國際競爭力
2018-03-08 18:51:00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推進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這給當前正在低位徘徊的我國船舶行業持續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新的機遇。全國人大代表,大連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劉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高質量發展戰略是我國充分總結過去幾十年社會經濟發展的經驗提出的,我國船舶行業要抓住這一機遇,苦練內功,加強管理,向精細化方向發展,加大對智能造船等的研發投入力度,提高我國船舶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他建議,在低迷的市場形勢下,國家也應該加大對船舶海工等國家戰略性產業的支持力度,為我國船舶行業早日實現從大到強的轉變夯實基礎。
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
“在十幾年前造船高峰時期,我國船舶行業提倡的是‘速度效益型’發展,造船數量越多,經濟效益越高。”在談及如何推進我國船舶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時,劉征一下回憶起了造船高峰期船廠生產經營火爆的情形。他表示,雖然彼時我國船舶行業實現了飛速發展,但是也掩蓋了質量有漏洞、管理不嚴格等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正是看到了這些問題,劉征在十年前就在大船集團提出了企業發展需要由“速度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理念。
劉征表示,國家提出高質量發展戰略,正是總結了過去幾十年社會經濟發展的經驗,對當前我國船舶工業的發展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國船舶工業要推進高質量發展,需要高度重視“法治船舶”發揮的重要作用,在企業內部建立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制度是管人的,流程是管事的,團隊打天下。”劉征表示,我國很多船廠歷史悠久,各種規章制度也十分健全,并且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不斷地修改完善。但是仔細觀察,很多企業雖然有了規章制度,但是缺乏執行的流程,進而使制度的執行存在很多模糊地帶,責任不清。很多事情操作起來“可這樣”“可那樣”,使企業管理顯得有些粗放。而通過開展“法治船舶”制度建設,企業在現有規章制度基礎上,注重執行過程的流程再造,這樣才能使精細化管理落到實處。“這是一項很基礎性但又十分重要的工作,能夠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劉征說。
“智能造船是我國船舶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劉征十分重視智能造船的作用。他表示,其實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船舶行業的數字化建造就已經起步,甚至早于航空航天領域,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到現在仍然只停留在數字化階段,沒有向更高層次的智能化邁進。目前,我國船舶行業在智能化造船領域已經落后先進國家不止一個層次了。“幸運的是,黨和國家已經意識到智能化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劉征十分欣喜地表示,從黨的十九大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再到《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出了智能發展的思路,以大船集團為代表的國內船企也開始奮起直追。“只要中國造船人‘擼起袖子加油干’,三五年之內一定能在智能造船方面趕超日韓”。劉征十分有信心地說。
重點行業應該重點扶持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劉征表示,以企業為核心帶動科研水平全面提升,這為企業進一步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機遇。通過加大科研投入,目前,大船集團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已經承擔了多個國家重點項目,有效提高了相關產品領域的科技創新水平。不過,劉征也表示,造船行業本來就是微利行業,又面對當前低迷的市場形勢,在科技研發方面的巨大投入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據介紹,目前,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科研投入占收入的7.3%,大船集團科研投入也占收入的6%。“對企業來講,這是很糾結的一件事,不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企業沒有發展后勁,科技研發投入太大又很難有持續性”,劉征建議,國家應該從政策和資金方面,在重點領域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給予重點支持。以海工行業為例,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在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指引下,我國海工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諸多海工產品成為當之無愧的“大國重器”。不過,受油價“斷崖式”下跌的影響,我國海工產業遭遇了巨大困難。面對嚴峻的形勢,為了在未來世界海洋競爭中占據先機,劉征建議,國家應該積極出臺相關政策,聯合金融等海工產業鏈上下游產業的力量,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積極扶持重點海工企業的發展,為海工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我國海工產業站牢世界海工產業“第一梯隊”夯實基礎。
劉征還十分關心《政府工作報告》中減輕企業稅負的內容。他呼吁,相關部門應該把《政府工作報告》的政策落到實處,員工收入是成本項,應可當沖抵增值稅,減輕企業的稅負壓力。“企業減負了,就更愿意招收工人,能夠幫助國家解決再就業問題,緩解就業壓力。”劉征說。
劉征還呼吁,在當前航運與船舶市場低位徘徊的形勢下,國家應該考慮在進一步完善“拆舊補新”政策的基礎上,將這一政策延續下去。“在國貨國運、國輪國造、國輪國檢等國策指導下,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和招商局集團在中國船廠下了一批訂單”,劉征表示,這使我們在行業低谷期時有飯吃了。也正是“拆舊補新”國策的有力牽引,使中國的航運界有造新船的積極性,使用環保性高性能新船替代老舊船,實現了航運和造船業雙贏,F在,市場嚴冬還沒過去,劉征希望拆舊補新政策的“小棉襖”再穿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