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動力自主研制首臺套30兆瓦級燃驅壓縮機組通過鑒定
經過超長時間的工業性考核,4月24日,中國船舶集團七〇三研究所和中國動力子公司廣瀚動力聯合研制的我國首臺套國產化30MW級燃驅壓縮機組在浙江省衢州市順利通過了由國家能源局委托、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組織的天然氣長輸管道關鍵設備國產化鑒定驗收,機組性能完全滿足我國天然氣管道建設與運行要求,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據悉,此次首臺套30兆瓦級燃驅壓縮機組自主研制及工業性應用取得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具備了30兆瓦級燃驅壓縮機組設計制造、集成供貨及運維保障能力,對于實現國家能源關鍵核心裝備自主可控,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大型壓縮機組被譽為天然氣管道的“心臟”,是保障天然氣管網能源大動脈安全可靠運行的關鍵。長期以來,國內大型燃驅壓縮機組市場被國外公司壟斷,核心技術、備品備件和維修服務等高度依賴進口,已經成為影響我國戰略安全的“卡脖子”問題。
為打破受制于人的局面,推動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部門決定依托西氣東輸工程,采取“政產學研用”聯合公關模式,加快推進大型球閥、電驅壓縮機組和燃驅壓縮機組三大天然氣長輸管道關鍵設備國產化。2009 年4 月,國家能源局組織國內高端裝備研發、制造骨干力量,制定了國產化實施方案。方案明確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牽頭組織開展30兆瓦級燃驅壓縮機組研制及工業性應用項目研制工作,國家管網集團西氣東輸分公司參與機組研制并作為建設運營單位和最終用戶。
2010年,該項目正式啟動,通過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原始創新等方式,共計6臺套30兆瓦級燃驅壓縮機組投入運行。2018年12月,6臺套中的首臺套國產30兆瓦級燃驅壓縮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開始進行工業性考核。2020年1月,機組累計運行時間達4000小時,圓滿完成了工業性考核的各項研究內容,具備驗收條件。截至目前,機組累計運行時間已超過8000小時。工業考核期間,機組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關鍵生態指標和關鍵可靠性指標優于進口機組同期水平。
項目整個研制過程中,各參研單位及全體參研人員以“高標準、高水平、重推廣”及“能與國外產品同臺競爭”為總體原則,組織開展了大量技術攻關,歷經10余年,相繼攻克了30多項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及試驗驗證等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在我國高端能源裝備自主創新發展方面探索走出了一條設計、生產制造、系統集成、工廠試驗、工業性應用試驗考核的自主創新之路。
自主研制首臺套30兆瓦級燃驅壓縮機組研制及工業性應用項目順利通過鑒定驗收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具備了國產替代進口能力,應用前景廣闊,后續對于推動我國燃氣輪機產業發展、促進天然氣管道關鍵設備國產化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動力一直堅持自主研發創新的道路,以釘釘子的精神推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2020年9月首臺套國產海上平臺用25MW雙燃料燃氣輪機發電機通過驗收;2021年4月首臺套國產化30MW級燃驅壓縮機組通過驗收。“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十四五”期間,中國動力將繼續推動多個動力領域“首臺套”,加速產業邁向中高端,為“中國”制造,注入新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