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首艘綠色智能標準三峽130型散貨運輸示范船下水
5月3日,宜昌鑫匯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為重慶渝建物流有限公司建造的國內首艘綠色智能標準三峽“130型”散貨運輸示范船“理航渝建1號” 順利下水。
該示范船由武漢新港委大力推動,武漢理工大學船舶郵輪中心、武漢理航智能船舶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研發,去年6月15日在枝江市開工建造。采用油氣電混合動力,在重點水域可采用全電力推進,具有節能、環保、經濟、高效等四大特點。
為加速川江船舶標準化,提高三峽大壩過閘速度,交通部2013年印發《加快推進“十二五”期長江水系船型標準化工作方案》,鼓勵建造有利于提高三峽船閘通過效率的船舶和有利于節能減排的船舶。
130型散貨船是指船長約130米的散貨船。三峽大壩永久性船閘有效尺寸為:280米長×34米寬。使用130型散貨船,一個閘次正好可通過4艘該型船舶。據介紹,由于散貨船尺寸不統一,當前三峽船閘一個閘次可通過2艘到3艘散貨船,平均過閘噸位1.26萬噸,船閘利用率不到70%。如果改用130型散貨船,平均過閘噸位可達2.4萬噸,提升超過90%,船閘利用率提高至97%。
武漢理航智能船舶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在武漢新港管委會和武漢理工大學等方面合作推動組建的,致力長江綠色智能船舶研發推廣;靹130型散貨船是該公司的主打產品。
混動130型散貨船平時采用柴油、液化天然氣混合推進,在航行至三峽船閘等關鍵水域時,可采用全電力推進,實現零排放。采用混合動力使該船的能耗相比柴油動力船舶下降超過30%。
不僅如此,混動130型散貨船在通行三峽船閘時擁有“優先通行權”,每年因此節約的排隊時間可以在重慶和上海間多航行兩個航次,經濟優勢明顯。
武漢新港委負責人說,該示范船的建造,既是落實長江大保護、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功能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一種創新發展模式,即通過政府引領、企業主導、學校和研發機構技術創新,成果轉換,推動船型落地,進一步實現發展航運、帶動產業的目的。
未來,武漢理航智能船舶科技有限公司將與重慶渝建物流有限公司深化合作,以示范船為基礎,繼續打造一批綠色智能標準三峽“130型”散貨運輸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