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遠海運重工和大連海事大學簽約建造智能研究與實訓兩用船
4月7日,大連海事大學與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智能研究與實訓兩用船建造合同,大連海事大學副校長初北平和中遠海運重工董事長、黨委書記梁巖峰分別代表雙方簽署合同。
2019年7月,大連海事大學“智能研究與實訓兩用船”建造項目建議書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次年6月,該船建造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亦獲發展改革委批復。2021年項目初步設計獲得交通運輸部正式批復。該船配置先進的船舶智能系統和智能實訓系統,滿足智能船舶研究與教學實訓需求,建造工程概算為12743萬元。
據介紹,該船針對智能船舶研究與海上實訓的需求,綜合考慮了耐波性、穩性、總縱強度和經濟性方面的因素,設計總長69.83米,型寬10.9米,型深5.0米,吃水3.5米,設計航速18.0節,服務航速17.5節,續航力2500海里,自持力6天,設計排水量為1420噸,采用吊艙全電力推進方式,設計航區為無限航區。該船將配置智能航行、智能運維、智能能效管理、智能船體、信息集成等平臺和先進的智能教學設備,建成后具備在有人和無人條件下實現自主航行的能力,智能化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扇菁{船員15人,學員30人,滿足39班周的教學實習任務?紤]到科研工作需要,設置3個艙室供科研人員使用,長期科研人員5人。船籍港擬定為大連港,入級中國船級社,設計航行水域為遠東及東南亞海域。
該船由中國船舶集團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設計,是上船院為大連海事大學設計的繼育龍、育鯤、育鵬這三艘教學實習船后,又一服務交通強國和海洋強國戰略的匠心巨作。此船入CCS船級社,獲得了i-ship(R1,No,M,I)智能船附加標志,可以實現無人和有人狀態下的自主避碰,是國內首艘結合遠程遙控、開闊水域自主航行與實訓于一身的新型船舶,該船具有以下特點:
性能優越
該船采用全電力驅動雙吊艙推進系統,后傾式船首并設置隱藏球鼻首,艏部設置有管隧式推進裝置,設計航速18節,續航力2500海里,同時具備DP-1的動力定位能力。
適應性強
該船左右舷舭部安裝有非收放式減搖鰭,具備優越耐波性能,在四級海況下能夠開展正常的教學、實訓和科研工作,滿足B級冰區加強要求,可在冰區安全航行。
功能全面
該船的功能定位是“船舶智能化研究+學生教學實訓”,既可作為面向工業界、開放的船舶智能化無人化研究試驗平臺,也能為將來的遠程遙控和自主航行進行科研試驗、海上教學與訓練。
造型美觀
該船造型設計在滿足功能性要求的同時,采用后傾式主桅,飛檐式頂甲板,局部舷墻弧線包裹過渡等設計,整體造型流暢、簡潔、流暢、富有動感。
該船一方面用于培養智能航運人才,服務于學生的認知學習、實操訓練和智能實訓。該船采用先進的智能船舶技術,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最先進的智能船舶設備和系統,有利于航海類專業及相關涉海專業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該船也是船舶智能化研究與試驗平臺,服務于智能船舶領域的科學研究,依托該船可進行智能航行技術與系統、船舶遠程監控與岸基支持、船舶智能通信技術、船舶智能運維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該船作為一個開放性的智能船舶研究平臺,將向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開展智能船舶技術研究工作提供服務,推進我國智能船舶技術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