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獲3艘51億訂單!大連造船揚眉吐“氣”
在首次接獲中遠海運中石化3艘17.5萬方LNG船訂單后,大連造船今年LNG船接單量已經超過滬東中華,在國內船企中排名第一。在LNG船建造市場,中國造船業從“單打獨斗”終于開始“雙星”閃耀。
8月31日,中國船舶集團大連造船聯合中船貿易成功承接中遠海運能源及中石化冠德控股的3艘17.5萬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新造項目合同簽約儀式在大連舉行。中遠海運能源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朱邁進,中石化冠德控股副總經理肖偉杰、龐愛斌,中船貿易副總經理吳愛軍,大連造船領導楊志忠、何旭及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儀式。
本次項目造船是中遠海運能源、中石化冠德控股、大連造船三方首次攜手,三方約定在大連造船新造3艘17.5萬方LNG船,以深化項目合作為抓手,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共贏。
根據中遠海能發布的公告,此次合同的船東及買家為中遠海能全資附屬公司上海中遠海運LNG與中石化冠德全資附屬公司冠德國際的合資企業中國能源運輸在香港成立的三家單船公司,分別是中能興程液化天然氣運輸有限公司、中能興越液化天然氣運輸有限公司及中能興遠液化天然氣運輸有限公司。
這3艘新船預期分別于2027年3月31日、2027年6月30日和2028年4月30日交付,總合同價格約為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81億元),相當于單船造價2.33億美元。
本項目船型由大連造船自主研發,船舶總長299.7米,型寬46米,型深26.2米,設計吃水11.5米,設計服務航速為19.5節,貨艙總艙容17.5萬立方米。本項目采用GTT專利公司的Mark III Flex型貨物圍護系統,設置4個貨艙,液貨系統僅用于LNG貨品運輸,同時配置再液化系統。安裝兩臺WinGD LNG雙燃料低速主機,集成iCER系統,在燃油和燃氣模式均可以滿足國際海事組織最嚴苛排放標準。應用雙艉線型設計,通過雙軸系驅動兩個固定螺距螺旋槳,配置兩個帶舵球的高效扭曲舵,增強了推進系統的安全冗余。配置4臺雙燃料發電機,通過優化設計滿足全船電力負荷需求。
新船建造完成后,將出租給中石化使用,租期期為自各船交船日起固定租期19年+選擇租期5年。各船的日租金包括根據確定收益率下的資本成本及根據綜合物價指數調節的操作成本,項目租金及收益率符合當期LNG市場水平。
中遠海能稱,簽署LNG運輸項目造船合同及租船合同將進一步擴大本集團LNG船隊規模和市場份額,增強本集團盈利能力以及抗周期能力,符合本集團發展LNG運輸業務的戰略要求。上述三艘LNG運輸船舶的建造及租賃有利于持續深化央企之間的戰略合作,進一步增強本集團LNG運輸板塊核心競爭力。
據了解,這3艘新船將用于支持美國維吉LNG項目協議下的運力需求。中石化于2021年11月4日與美國維吉公司簽署了為期20年、每年400萬噸的LNG長期購銷協議,為滿足上述項目中每年280萬噸LNG貨物FOB運輸需求,中石化向中國能源運輸投資提出增加LNG船的用船需求。
中國能源運輸投資成立于2011年,由冠德國際投資和上海中遠海運LNG分別持有49%、51%的股份。2013年,中國能源運輸投資與日本商船三井合作,共同在滬東中華訂造了6艘LNG船,作為中石化與澳大利亞簽訂的APLNG天然氣貿易項目的配套運輸項目。該系列船在2018年5月交付完畢,歷時5年時間。
去年曾有消息稱,中石化將招標建造9艘17.5萬方LNG船用于美國LNG項目。當時外媒報道,中石化將與兩家船東合作建造總計5+4艘LNG船,其中中遠海能將再次攜手商船三井在大連造船訂造3+2艘17.5萬方LNG船,而山東海洋能源則將在江南造船訂造另外2+2艘。
今年3月,山東海洋能源通過與太平石化金租的光船租賃合同,在江南造船下單訂造了2艘17.5萬方LNG船,用于中石化集團從美國進口LNG。這是山東海洋能源自去年收購首艘LNG船“山東君博”輪之后,首次下單訂造大型LNG船,也是今年中國船企承接的首份LNG船訂單。
最近,大連造船剛剛承接了中國燃氣、華光海運、中船租賃合資公司SEA JADE INVESTMENT LIMITED的2+2艘17.5萬立方米LNG船訂單。加上最新的訂單,今年大連造船已經承接了7艘大型LNG船訂單,超過滬東中華(2艘)和江南造船(2艘),LNG船接單量在中國船企中排名第一。
截至目前,大連造船手持LNG船訂單數量達到了13艘,在國內船企中僅次于滬東中華的44艘,為大連造船向高附加值產品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中國船舶集團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船舶集團的目標貢獻力量。
LNG運輸船是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產品,市場對LNG新造船和基礎設施的投資仍在繼續,LNG行業增長前景光明。未來,大連造船、中遠海運能源、中石化冠德控股將本著“精誠合作、優勢互補、同等優先、互利共贏”的原則,積極踐行“國貨國運,國輪國造”的國家戰略,著眼于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深化在LNG船舶建造和運輸領域的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互利合作、共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