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船院研發設計全球首艘“無人”科研教學實訓船下水
12月25日,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為大連海事大學研發設計的我國首艘學校智能研究與實訓兩用船下水儀式在大連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工業園舉行。
該船為全球首艘結合遠程遙控、自主航行與教學實訓于一身的新型船舶,船長69.83米,型寬10.90米,型深5.0米,設計吃水3.5 米,設計航速18節,續航能力2500海里。配置船員15人,科研人員5人,學生30人。該船懸掛五星紅旗,入級中國船級社(CCS)。該船采用2個1500千瓦的雙全電力吊艙推進,3臺1520千瓦的柴電機組供電。
實現智能化全覆蓋。該船配有艏側推、減搖鰭、多部雷達及全覆蓋的攝像頭和傳感器等,可實現有人在船的岸基遙控的功能。該船將取得i-Ship(I,Nx,Mx,Ex,Rx,Ax)智能船附加標志,可以實現無人和有人狀態下的自主避碰,是全球首艘集遠程遙控、自主航行與教學實訓于一體的新型船舶,將成為大連海事大學“一流學科”科研平臺建設的重要支撐,可滿足科研人員的研究和學生的實訓需求,服務于智能船舶領域的科學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養。
該船在自主航行、船岸協同、海上智能船舶移動試驗驗證平臺等方面實現了技術上的新突破。該船配備了基于海事規則、航行大數據的船舶智能決策模型和自動靠離泊系統,具備航行路徑優化和智能避碰功能,能夠進行全水域自主航行;船舶的綜合自動化系統實現了駕駛、輪機、電氣綜合深度互聯,具有虛實結合、岸海一體的綜合測試與驗證能力。
相對于常規船舶,該船設有智能設備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學實訓室,滿足科研人員的研究和學生的實訓需求。此外,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實現場景重建,能夠達到虛實融合教學實訓效果,具備較為先進的智能化教學水平。
歸納起來有以下主要特點:
性能優越。該船采用全電力驅動雙吊艙推進系統,設置隱藏球鼻首,續航力2500海里。該船艏部設置有管隧式推進裝置,具備DP-1的動力定位能力。
適應性強。該船左右舷舭部安裝有非收放式減搖鰭,具備優越耐波性能,在四級海況下能夠開展正常的教學、實訓和科研工作,六級海況安全返航。同時該船滿足B級冰區加強,可在冰區安全航行。
功能全面。該船的功能定位是“船舶智能化研究+學生教學實訓”,既可作為面向工業界開放的船舶智能化無人化研究試驗平臺,也能滿足未來的遠程遙控和自主航行進行科研試驗以及海上教學與訓練的要求。
造型美觀。全船造型設計在滿足功能性要求的同時,采用半封閉式船艏,后傾式主桅,飛檐式頂甲板,局部舷墻弧線包裹過渡等設計,整體造型流暢,簡潔、流暢、富有動感。
智能化水平高。該船配置了現場綜合監控網絡、科研網絡和生活網絡,并以多網合一的形式構建了船舶網絡系統。同時可搭載無人艇、無人機和其他科研設備。
據了解,該項目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復,總投資約1.8億元,項目于2018年啟動建設,2020年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批復,2021年初步設計獲得批復,2022年完成招標和建造合同簽訂,2023年開工建設,預計于2024年6月交付使用。
大連海事大學的這型智能研究與實訓兩用船是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上船院為其設計“育龍”號、“育鯤”號、“育鵬”號等3艘教學實習船后,服務交通強國戰略和海洋強國戰略的又一匠心巨作。
上船院見證了大連海事大學作為航海家的搖籃,在全球和我國海事業發展中取得的輝煌成就。多年來,雙方在智能船產業聯盟、深遠海多功能救助船與專用救助裝備研制等方面展開了深入合作。
記者吳秀霞 特約記者何寶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