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氏船級社MEPC80研討會在臺北、高雄成功舉辦
近日,英國勞氏船級社(LR)MEPC80研討會在中國臺灣的臺北市和高雄市成功舉行。會上LR的技術專家分別就MEPC 80會議成果、歐盟即將實施的FuelEU法規及船用生物燃料等議題,與業界同仁分享了行業發展動態及應對能源轉型所要面臨的挑戰。
LR一直致力于推動航運碳減排、能源轉型等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創新。此次研討會的舉辦,旨在為行業各方搭建一個相互交流、合作共贏的平臺,使船東和船舶供應鏈各方更了解行業法規的動態,以從容面對未來的嚴峻挑戰,為未來航運業的發展,開辟了前進的方向。
LR中國臺灣業務負責人呂芳儀女士表示,希望通過借助本次勞氏研討會的平臺,助力航運業能源轉型,為當地市場的船東提供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同時也期待著未來與業界同仁可以有更多樣化的交流與互動,更好地幫助他們提升競逐世界舞臺的核心競爭力。
據悉,身兼國際船級社協會(IACS)主席的英國勞氏船級社(LR)首席執行官尼克 布朗(Nick Brown)于8月10日到訪臺灣后表示,他認為未來最普及的綠色燃料應該是最經濟的燃料,而這種那就是氨,因為成分簡單,組成相較容易。
全球船機巨頭WinGD與MAN宣稱2024、2025年要完成氨燃料發動機開發,LR中國臺灣業務負責人呂芳儀表示,他們認為最晚2026年會問世。
目前,日本政府與日本最大船企今治造船都押注氨燃料,對此,有業內人士則認為,就未來而言,氫與氨都有可能是最終目標,但供應鏈與安全問題有待解決。該人士指出,氨的運用要看技術開發的結果與供應鏈的成熟與否,還有最重要的是成本;目前不只是日本,很多國家都在研究開發氨燃料。
氨的技術問題還未解決,但是減碳問題已勢在必行,根據克拉森最新發布的報告,今年前7個月共有285艘新船訂單為替代燃料船舶,總噸位共計2030萬GT,占同期新船訂單總量的46%。其中包括LNG動力船105艘1020萬GT(占總訂單量23%)、甲醇動力船95艘830萬GT(占19%)和25艘LPG動力船,此外還有52艘船配備電池混合動力推進裝置。
有專家表示,氨零下33度就可液化,使用時零碳排,但是具有毒性,且制造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效應嚴重,國際海事組織(IMO)剛通過燃料生命週期的相關辦法,未來發展并非沒有問題。
有業者認為,2050年凈零碳排是個目標,但是還有很多難題要解決,因此有船東認為,現在是混沌未明的時候,到底要造什么新燃料船,不妨等2030年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