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集安瑞科2022年核心溢利大增氫能收入翻番
3月23日,中集安瑞科公布了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經審核之年度業績。
本公司總收益同比上升6.4%至人民幣196.0億元(2021年:人民幣184.2億元),股東應占溢利上升19.4%至人民幣10.6億元(2021年:人民幣8.8億元)。每股基本盈利及每股攤薄盈利分別為人民幣0.528元(2021年:人民幣0.447元)及人民幣0.468元(2021年:人民幣0.428元)。
基于本公司的業務保持持續發展及與股東分享回報的宗旨,董事會建議派發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末期股息每股0.24港元(2021年:每股0.21港元),同比增長14.3%,派息比率約40%。
中集安瑞科董事長高翔先生表示:“全球經濟于2022年面對眾多挑戰,俄烏沖突、通脹高企和匯率波動等多重因素迭加,整體市場需求出現較大波動。面對充滿挑戰的國內外能源發展趨勢,公司積極調整發展戰略,年內,公司三大業務穩步布局,其中氫能業務實現了翻倍增長。”
核心溢利大幅提升 氫能收入翻倍增長
由于2022年LNG價格全年高位運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司的運輸裝備需求,雖如此,國產氣增產也帶動了公司相關上游天然氣加工處理和分銷業務收入錄得亮眼成績,清潔能源分部收益總體錄得微降。海外業務亦創歷史新高,中標多個海外大型低溫儲罐項目,陸上清潔能源海外業務收入實現人民幣15.4億元,占陸上清潔能源業務收入的20.4%,同比增加3.8個百分點。
水上清潔能源領域方面,年內共交付四艘中小型液化氣船及78艘油改氣船舶,并完成了在珠江、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等各大水系航道的重要戰略部署。
氫能領域方面,年內公司在上中下游全產業鏈多個環節均取得較大進展,實現收入人民幣4.4億元,同比增長152.4%。在制氫環節,公司實現首臺1,200Nm³/h堿性電解槽下線;儲運環節,綠氫項目的產能爆發使氫氣存儲裝備的訂單同比大幅增長92%,2023年有望維持高速增長。與此同時,公司于年內成功研發了膈膜壓縮機并開始市場銷售?傮w而言,得益于國內經濟穩步復蘇,LNG價格逐步回落,2023年首兩月清潔能源分部新簽訂單同比增長21.4%。
化工環境分部收益大幅上升38.2%至人民幣52.4億元(2021年:人民幣37.9億元),占公司整體收益26.7%。(2021年:20.6%)。隨著全球供應鏈的逐步恢復,罐箱市場需求量也逐步恢復至正常水平。年內標準罐箱及特種罐箱銷量均實現大幅增長,盈利能力保持相對穩定,全球行業龍頭的市場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該分部積極拓展后市場、智能化產品業務,圍繞物流樞紐或化工集聚區布局堆場服務網點,年內中集賽維罐箱服務(連云港)有限公司投入運營。
液態食品分部收益于年內上升5.8%至人民幣36.2億元(2021年:人民幣34.2億元),占公司整體收益18.5%(2021年:18.6%)。該分部年內穩步增長,位于美國、墨西哥、柬埔寨及中國的多個交鑰匙項目均取得良好進展,并已于白酒及生物醫藥等項目取得初步訂單。2023年首兩月液態食品分部新簽訂單亦穩步增長。
發揮全產業布局優勢 敏銳捕捉市場機會
清潔能源分部
隨著全球能源結構向更清潔低碳、更安全高效的方向轉型,長期而言,全球對LNG的需求將持續增長。當前全球供應格局正面臨改變,相關進出口終端基礎建設需求將保持增長,儲運加裝備環節亦將受益于天然氣消費占比的提升得以擴張。水上清潔能源業務方面,國際航運業EEXI新規出臺,長江流域正積極推動船舶油改氣等綠色航運舉措,公司中小型液化氣化及船舶油改氣業務有望受益。氫能方面,目前各地綠氫項目紛紛上馬,有望帶動氫能儲運裝備銷售?傮w而言,公司將繼續圍繞「制、儲、運、加」及應用場景的全產業布局優勢,敏銳捕捉市場結構化機遇。
化工環境分部
隨著全球產業迭代升級,以及更加嚴格執行安全和環保相關政策法規,化工產品逐步從低端初級化工產品向高端高附加值化工產品轉變,對罐箱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化學品生產地和消費市場,正在大力推進化學品專業化安全運輸,鼓勵化學品專業運裝設備和配套設施建設,為罐式集裝箱的應用提供了發展空間。公司將繼續鞏固罐式集裝箱的市場領先地位,并積極提升產品的智能化和后市場服務。
液態食品分部
隨著消費升級趨勢的進一步發展,亞太地區的精釀啤酒、威士忌及白酒等品類有望保持不俗增速。公司將繼續把握在中國的產業政策持續推動下的零碳酒廠、白酒生產線智能化改造及歐洲的生物醫藥機會,將啤酒裝備優勢延伸至更多領域,并成為各細分品類的業內主要裝備供應商。
高翔董事長總結說:“在低碳趨勢及全球能源格局劇變所帶動的能源轉型需求下,公司以天然氣和氫能為首的清潔能源業務勢必受惠于相關市場未來的長期發展空間,配合以智能制造和服務為主的化工環境業務和力爭實現全球化多品類的交鑰匙總包能力的液態食品業務,充分把握全球市場的機遇。公司將繼續把握國內經濟復蘇大勢,持續響應國策為共同實現雙碳目標作出我們的貢獻及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