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埔文沖建成全球單體容量最大漂浮式風機
7月3日,隨著風力發電機的風葉與輪轂精準對接,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OceanX)在中國船舶黃埔文沖正式完成安裝。這也是全球首臺雙風機漂浮式海上風電平臺,首創“V”字型塔架結構,總裝機容量達到16.6兆瓦。
該平臺由明陽集團自主研制,其漂浮式基礎由黃埔文沖建造。據測算,“明陽天成號”正式投運后,平均每年可發電約5400萬度,能滿足3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日常用電。該海上風機可以有效減少單位千瓦造價、用海面積和運維成本,將為我國海上風電由近海向深遠海發展、實現“雙碳”目標提供開創性方案。
不同于常見的風車造型的海上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由一個漂浮在海面上的“Y”字型漂浮式基礎以及安裝在基礎上的3個橄欖球形浮筒、1個“V”字型塔架、2臺風機組成,兩組巨大的風葉“并蒂”而開,再加上黃白灰相間的涂裝,使整座平臺看上去美麗又科幻。
“明陽天成號”不僅有顏值,更有實力。據介紹,該平臺葉輪最高處達219米,空中最大寬度約為369米,整座風電平臺排水總量約1.5萬噸。兩臺8.3兆瓦風機的葉輪尖端之間間隔5米,實現最大化的捕風率。平臺整體拖航設計吃水5.5米,可應用于水深35米以上的全球廣泛海域。
據介紹,目前我國海上風電正由省管海域向深遠海開拓,沿海各省份規劃的專屬經濟區海上風電項目已達1.5億千瓦。在專屬經濟區,不僅風力更強勁,對交通、軍事、漁業、環境等的影響也更小。因此,以“明陽天成號”為代表的漂浮式風電平臺有望成為主流,推動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實現二次跨越。
黃埔文沖建造的漂浮式基礎長117米,寬105米,高39.5米,為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降低成本,平臺主體并不是海洋工程中常見的鋼結構,而是全球首次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澆筑而成,其強度是普通混凝土的4倍左右,從而達到鋼結構的承載能力,并且耐腐蝕、密封性好、成本低,非常適合深遠海風電場建設。
巨大的體量、嚴格的工藝……這些都給“明陽天成號”的建造者們帶來巨大的挑戰。船廠工程人員積極探索,創新性的采用懸臂式滾裝上駁和浮船塢懸臂狀態下水的施工方案,實現了模塊化安裝,簡化了建造工藝,提高了建造質量和建造速度。期間,黃埔文沖首次完成高40米、寬10米、重達1000噸的特殊組合件和長度達85米、重達450噸的超長塔架的陸地轉運,105米超寬產品浮船塢下水,攻克了總張力達30000噸、絞索數量達1500余根的非對稱結構張拉工藝,刷新了多項行業紀錄。
“明陽天成號”塔筒及風機風葉
“明陽天成號”采用單點系泊和長機翼形塔筒,所以當臺風來的時候,平臺在錨鏈的牽引下,可以自動調整角度,使風葉正對來風方向,實現捕風能力的最大化。明陽集團介紹:“簡單來說,單點系泊就依靠鐵錨把整座平臺固定在海中,相比于之前用成百上千噸鋼結構來固定風機,這種方式無疑將大大降低深遠海風電場的建設成本。并且采用單點系泊,使整個風電平臺支撐結構的極限載荷降低了40%,從而大大提高了在臺風天氣中安全性和穩定性。”據測算,“明陽天成號”在海上可經受72米/秒的風速和30米波高的極端考驗。
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具有風力資源更加豐富、不占用土地、輸電成本低損耗少等諸多優勢。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統計,截至2023年底,我國沿海12個省市區已建成160多個海上風電場,共安裝了7000多臺海上風電機組,裝機規?傆嫵^3900萬千瓦,相當于1.7個三峽水電站。這些海上風電在遼闊的海洋上產生了豐富的綠色電力。我國也建立了全球最完善、成本最優的新能源產業鏈,有力支持了全球向新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船舶黃埔文沖是華南地區領先的海洋裝備制造企業。從2018年開始,公司大力開拓海上風電業務,現有相關生產場地120萬平方米,可生產導管架、單樁、群樁、吸力筒、塔筒等海上風電鋼結構全系列產品,年產能達30萬噸,已成為華南地區產品線最全、專業化程度最高的海上風電鋼結構制造基地。截至目前,公司參加了廣東、福建、廣西、海南等省份17個海上風電場的建設,先后交付了3200噸海上風電升壓站、廣東省本土制造最大的1644噸單樁、國內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扶搖號’等知名產品,交付物量超100萬噸。公司還積極開拓海外風電市場,成功承接了英國、卡塔爾、越南、安哥拉等多個海外工程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