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持訂單排至2030年!臺船強勢回歸
終結多年商船“訂單荒”,臺船以強勢姿態重返市場舞臺。隨著萬海航運和臺灣中航批量訂單的接連敲定,這家臺灣地區造船龍頭手持訂單交付期已排至2030年,計劃通過智能化轉型助力造船效率躍升,開啟本土造船業的新篇章。
臺灣中航再訂2艘!商船訂單大增臺船力拼扭虧為盈
近日,臺灣中航宣布執行在臺船的備選訂單,增訂額外2艘210000載重噸Newcastlemax型散貨船,每艘造價約為7600-7980萬美元。新船將配備脫硫裝置,預計將在2027年至2028年間陸續交付。
作為參考,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目前一艘205000-210000載重噸Newcastlemax型散貨船新造船價格為7800萬美元,相比去年下半年8000萬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有所回落。
據了解,臺灣中航于去年8月與臺船簽訂了2+2艘Newcastlemax型散貨船訂單,前兩艘預計在2026年下半年交付,最新的2艘正是訂單中的備選船舶。連同最新2艘在內,交易總金額接近3.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16億元)。
該系列新一代Newcastlemax型散貨船是臺船配合船東的性能需求,重新規劃主要尺寸,并應用臺船自主研發的先進節能技術,相較前一代設計在增加載重與降低油耗方面有更卓越的表現。
臺船的訂單是臺灣中航持續第二階段船舶更新計劃的一部分。目前,臺灣中航擁有13艘散貨船,其中最老的兩艘在2006年和2009年建造。自2023年以來,臺灣中航陸續接收了青島北海造船交付的4艘Newcastlemax型散貨船,作為其船隊更新計劃的第一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臺灣中航的訂單標志著臺船的商船建造業務在經歷了多年“訂單荒”后終于迎來突破。長期以來,臺船一直以商船作為主力業務,但自2018年8月陽明海運10艘2940TEU支線集裝箱船訂單后,長達六年時間里臺船再未承接過任何批量商船訂單。
而在臺灣中航的訂單之后,今年早些時候臺船還與萬海航運正式簽署了12+4艘8700TEU集裝箱船大單,其中4艘備選訂單有望在7月正式確認生效。
截止今年1月底,臺船手持訂單總金額約為新臺幣1348億元(約合人民幣296.74億元),包括商船17艘、艦船及公務船14艘、以及26座石化品儲罐總包工程和一項罐車裝卸總包工程;尚待確認生效的訂單金額約為新臺幣800億元(約合人民幣176.11億元)。
目前,臺船的商船手持訂單交付時間已經排到了2030年,萬海航運的4艘備選訂單交付時間更是安排到了2031年。
隨著商船訂單的增長,臺船業績也在持續改善。臺灣中航的首批2艘Newcastlemax型散貨船將在今年4月開工、明年下半年交付,萬海航運的集裝箱船則定在明年第二季度開工,有望提振今年營收、收斂虧損,明年臺船有機會扭虧為盈。
此前,臺船因商船業務不足而連續三年虧損。去年,臺船營收新臺幣144.94億元(約合人民幣31.91億元),自結虧損新臺幣27.93億元(約合人民幣6.15億元)。
分析師預計,以現有訂單來看,今年臺船營收有望增加至新臺幣220億元,明年進一步拉高到新臺幣280億元,年增約53%。
開發機器人造船!臺船推動智能化轉型搶單
在訂單大增的同時,臺船也在推進智能制造轉型升級。3月11日,臺船與臺灣廣達集團旗下達明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達明)及美國智能焊接技術領導者AMET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正式開啟臺灣地區造船業智能制造的新時代。
通過這項合作,三方將結合各自技術專長,打造機器人造船先進制程,提升造船產業自動化,帶動生產效率與質量的大幅躍進。機器人技術的導入不僅能大幅減少人力需求,還能確保造船工藝的精準與穩定性。對于臺船承接的臺灣中航和萬海航運總計20艘商船訂單,此舉將帶來顯著幫助。
臺船指出,造船產業長期仰賴高精度焊接技術,但在大量制造工序下,自動化發展一直面臨挑戰。本次合作的突破點在于,結合達明機器人靈活精準的機械技術與AMET在智能焊接領域的專業,讓機器人能夠適應不同的船舶結構與作業環境,確保自動化焊接的高效率與高質量。這不僅提升造船制造的精確度,更有助于減少人工誤差,提高生產穩定性,為臺船智能造船技術奠定堅實基礎。
臺船近年來積極投入智能造船技術的發展,期望通過自動化與智能技術提升整體競爭力。本次與達明機器人及AME的合作,將進一步提升造船產線的自動化程度,開創智能造船新局面。
據介紹,達明機器人作為全球協作機器人領導品牌之一,擁有深厚的機械技術與靈活應用能力,廣泛應用于電子、金屬加工、汽車制造等產業。本次合作將開發專為造船產業量身打造的機器人應用方案,使機器人在高溫、高壓的船舶建造環境中,依舊能夠靈活作業,提高生產安全與效率。
AMET長期專注于高精度焊接與金屬加工技術,其先進的智能焊接技術將確保機器人在造船焊接應用中,達到嚴格的國際標準,進一步提升造船產業的自動化發展。
臺船表示,此次戰略合作不僅強化造船產業的技術實力,也加速臺灣地區造船業進入智能制造的新紀元。通過機器人技術的導入,不僅提高生產效率,也減少安全風險,推動造船業朝向更精準、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據了解,臺船成立于1973年,是臺灣地區船舶行業的旗艦企業之一,也是臺灣規模最大的造船廠。目前臺船在高雄、基隆兩地設有船廠,其中高雄廠擁有百萬噸級船塢。
長期以來,臺船一直以商船建造作為主力業務。2015年之前臺船年年盈利,當時世界造船指數位于高點,臺船造船成本雖然較高但仍能獲利,然而之后歷經金融海嘯、疫情初期等沖擊,全球造船量減少,臺船漸漸失去競爭力。經過近3-5年轉型調整,臺船規劃新四大事業發展藍圖力拼扭虧為盈,包括商船本業、海上風電、石化建設、臺艦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