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船舶助力重塑我國船機價格優勢
2012-11-26 16:26:57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去年,我國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機的產量為600多萬馬力,遠遠沒有達到已建成的生產能力規模,而與此同時,我國仍在大量進口低速船機。目前來看,國外中低速船機擠占我國市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國外中低速船機企業利用低價向我國進行傾銷。日前,在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和秦皇島北方船舶機械進出口有限公司(北方船舶)主辦的國際柴油機裝機件集成優化論壇上,業界專家普遍認為,要打造我國中低速船機的價格優勢,必須高度重視船機零部件流通環節的工作,通過集中采購、集成優化的方法降低零部件采購成本。記者了解到,在這方面,有關企業已經走出了第一步。
價格劣勢導致生存空間受限
前些年,我國中低速船機的產能實現了大跨越,供不應求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緩解,但令人未曾想到的是,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重創全球造船業,全球低速機供大于求的問題日益凸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不少中低速機制造項目投產不久就面臨嚴峻的經濟大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發展遇到了很大困難。同時,國外船機企業利用其價格優勢向我國傾銷、擠占我國船機企業市場空間的做法也愈演愈烈,這使我國中低速船機企業面臨更為惡劣的生存環境。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1研究所副所長奚國偉分析認為,無論韓國的還是我國的中低速機企業,其設計基本是引進曼公司和瓦錫蘭集團的專利,因此,在技術方面大家沒有太大差距。為何我國船機的價格競爭力卻整體偏弱?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尚未掌握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制造技術,需要從國外進口相關產品,進而導致整機成本居高不下;二是我國中低速機企業的生產規模較小,難以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三是我國不少船機企業不重視流通領域的工作,大多進行一對一的采購,所采購物資數量少、品種多,難以形成大規模采購集約效應。他指出,要控制好我國低速機的制造成本,必須走集約化道路,依靠規;a來降低成本。
對此,陜西柴油機重工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李臟仁深表認同。據他介紹,我國中低速機企業,尤其是較早成立的國有企業,一般自己生產船機配件,其特點是產品的品種多、數量少,生產效率低下,而且在外購零部件時,企業的采購和物流管理落后,計劃性不強,經常會出現臨時采購的現象,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談判或比較,因此,產品缺乏價格優勢。為改變這種狀況,該公司減少自產零部件的數量,并與北方船舶機械進出口公司開展合作,通過后者的集約化營銷平臺采購低速機關鍵部件,以控制整機制造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