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蛟龍”號將發起從試驗到實戰的沖刺
2013-03-29 16:30:02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在兩年多的時間里不斷刷新海試深潛紀錄的我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今年下半年將實現從試驗到實際應用的跨越,在海底資源考察和勘探中一顯身手。3月26日,“蛟龍”號設計單位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有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
按有關方面的計劃,“蛟龍”號將于今年6月正式投入實際應用。今年它將主要在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批準的我國享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采權的東北太平洋面積達7.5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結核礦區和西南印度洋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區進行科學探測,為開采試驗做好前期的海底信息準備工作。此外,“蛟龍”號還將勘察新的礦區,為下一步讓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批準中國提出的勘察合同提供必要的技術資料。今后5年內,“蛟龍”號每年會有近5個月時間進行海上作業,主要執行深海資源勘探、環境勘察、海底生物研究等工作。
據介紹,深海載人潛水器技術涉及耐壓結構設計、航行性能優化、冶金、機械加工、特殊結構制造、水下定位、水下通訊、新材料、新能源 、電子電力、自動控制等多個領域,代表著深海領域的最前沿技術。2012年6月,“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成功,標志著我國載人深潛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然而,海試與實際應用畢竟是有區別的。七○二所有關負責人指出,海試成功只證明“蛟龍”號各項性能指標達到了設計要求,接下來的實際應用則是“真刀真槍”地使用,才能真正檢驗其作業效果。
為了使“蛟龍”號更好地在實際應用中發揮作用,自2012年6月以來,七○二所對其進行了維護保養,更換了電池,并針對即將作業的海域特征和作業要求,對燈光系統、錄像系統等進行了改造。目前,整個維護保養工作接近尾聲。
同時,有關方面還將進行第二批、第三批潛航員的選拔培訓和維護保障技術人員的招聘培訓工作;相關研究機構將繼續推進“蛟龍”號的水面支持和保障能力建設,例如建造專用水面支持母船,研發專業作業工具包,提升備品備件的國產化率等。
“蛟龍”號是我國首次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也是世界上下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2002年,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7000米級載人深潛器項目正式獲國家科技部批準立項。該項目由中國大洋協會牽頭,國內眾多單位參與,七○二所承擔了總體設計、總裝和陸上聯調工作。此外,中船重工集團公司眾多研究所參與了研制。自2009年8月起,“蛟龍”號先后開展了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7000米級海試,均獲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