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市觀察 > 正文

臺州造船業生死有命?

2013-10-12 08:44:57   來源:《商界》雜志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

訂單賭局

用記者采訪的另一位造船人的話說,“生意沒有了,船不好造了,船廠自然就垮了。”

造船生意,最關鍵的當屬訂單,這直接關系著一家船廠的生死存亡。因此從2003年到2012年十年間,訂單量的起落曲線,以及訂單付款方式的顯著變化,最直觀地反映出臺州造船業的興衰。

與很多同行一樣,張雄飛的船廠設在臺州市椒江區前所街道,這是椒江區船塢最為密集的區域所在。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剛和一個外地的船東落實了訂單。這家船東只肯在前期支付30%的首付款,而剩余的錢則在交船時結清。盡管心中不滿,但他最終還是答應了對方的要求。

“沒辦法,現在現實就這樣。”張雄飛告訴記者,“還要寄希望于對方不要半路變卦。”

2006年,張雄飛和朋友合資成立船廠。很快,就有人上門拜訪——一家來自上海的公司希望能購買一條散貨船。在隨后旁敲側擊的了解中,張套出對方選擇他的真實原因,原來對方購船時不愿支付動輒80%的高昂費用,因此在和其他船廠久談不下后不得已才找到剛開張的自己。

那是臺州造船業最紅火的年代。“千金難求一船”,無數船東手捧現金到每一家船廠求購船只。因此造船廠在與船東簽訂造船協議時,通常會以強勢的姿態要求船東首付款必須在70%~80%左右,更有甚者,有船廠還沒開始造船就能將全部造船費收到手。

到了2008年,臺州造船業開始出現蕭條。連續幾次錯過訂單后張雄飛才發現,原來不少船廠已經將付款協議改為了“5個20%”,即調低首付款,但船東必須在下訂單、船體建造、船身涂裝(產品庫 求購 供應)、下水試航和正式交船等5個階段分別支付20%的費用。

船東抱著錢四處求船的時代過去了。為了得到訂單,越來越多的船廠老板選擇了主動出擊,自然,對于訂單付款方式也選擇了妥協。但讓張雄飛沒想到的是,這種看似合理的付款方式在2012年再度戛然而止。

一家來自遼寧大連的買家在談洽協議時堅持只給20%首付,其他的錢等船造好后再說,并一再聲稱如今船廠都是這種方式,要么答應,要么換人。

“這簡直就是自殺,如果對方毀約,船造到一半不要了,對方最多只損失幾千萬元,而船廠很可能會白費上億元的資金。”

在張雄飛看來,忙于改變付款方式搶訂單的船廠老板們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造船業低迷并非簡單是由市場飽和所造成,更主要的原因是貿易行業蕭條,最終影響到運輸業和船舶交易。而這種情況下,買家很可能在下了訂單后發現貿易生意過差,為了減少損失而放棄首付款,到那時,已經投入大筆開支的造船廠找誰要錢去?

然而盡管對這種付款方式很惱火,寄望于在行業里掙扎等待明天的張雄飛,最終還是選擇“妥協”。為了保證自己不會船財兩空,他通常在接到訂單后,第一時間派人常駐船東所在地附近,隨時“監督”對方是否半途消失,“這種訂單就是賭博,賭對方會不會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