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工試水軍工證券化背后
2013-09-29 08:05:23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軍轉民的商機
“從歷史上看,重大創新總是與軍工企業聯系在一起。”王天一說。
1960年代末,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實施后,帶動了美國微波雷達(產品庫 求購 供應)、新型電子計算機、藥物及生物工程等一大批高科技工業群體的發展,這項科學實驗計劃的投入產出比,達到了1:14。
此次中國重工也提出,將利用部分募集資金收購母公司一些民用項目,如石油鉆測設備及精密鋼管(產品庫 求購 供應)等能源裝備產業化技術改造項目、抽油泵生產等,“由于目前中國重工的軍轉民項目收入,占集團總收入20%左右,增長潛力很大。”上述軍工行業分析師表示。
中國重工透露,抽油泵是石油開采的主要設備,也是油田開采的重點技術環節。據公司調研,隨著海洋及陸地油田開發的不斷增長,各類抽油泵及其配件近幾年年增長量超過8%,預計2015年需求將達到1959萬套、總價值(含配件)超過524億美元,2020年需求將達到2880萬套、總價值(含配件)超過778億美元。預計中國“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間抽油泵年均需求增速將不少于11%,預計2015年抽油泵產品需求量將達到46萬套,2020年抽油泵產品需求量將達到80萬套。
業內人士顯然很看好這種軍轉民模式。“軍品對于發動機(產品庫 求購 供應)、軸承(產品庫 求購 供應)、船用鋼(產品庫 求購 供應)等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將部分已成熟的軍品技術轉為民用,肯定會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此前大連造船的半潛式平臺就是成功的范例。”上述某軍區知情人士表示。
據他透露,在2012年外高橋造船(位置 評論 新聞)有限公司半潛式深海鉆井平臺(船型 船廠 買賣)“海洋石油981”下水前,大連造船已經在這個領域有過成功的外銷案例,然而由于國際市場需求不旺,因此大連造船并未宣傳過這個案例。
那位軍工行業分析師更進一步指出,在軍轉民過程中,中國重工應有選擇性地與相關民營企業合作,利用民企的靈活機制、發達的市場營銷渠道,實現雙贏。
“浙江、福建、江蘇等地有很多民營造船企業,它們熟悉國內外市場的變化,又擁有充裕的修造船只的產能,”他說,“目前這些民企還在訂單減少、利潤下滑的"冬日"苦熬,如果中國重工能拿出自己的優勢技術,勢必會分得巨大的市場蛋糕。”
據了解,目前中日韓等國正在為爭奪全球造船業市場份額展開“殊死搏斗”。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等資源要素價格低,所以在干散貨輪等低端產品市場上擁有無可爭議的優勢。但在高端造船市場上一直缺乏話語權。
由于欠缺核心技術及創新能力,在這些年來的船舶制造市場“冬天”中,大批中國民營船企陷入虧損的泥潭。與之形成對照的是,日本大島造船所等卻迎來了訂單數量翻番的美景:2013年1-7月,日本造船企業承接的出口船舶達到了201艘,總共820萬總噸,同比翻番;其中7月承接訂單35艘,共120萬總噸。
一位浙江舟山市政府的領導就向記者表示,舟山擁有“金海灣”等一批民營造船企業,過去由于技術實力不足,只能制造干散貨輪等低端船舶,“雖然整體規模很大,但對比日韓造船企業,我們更容易遭受產業周期波動的沖擊”,F在舟山急需引進一些有實力的合作伙伴,開啟大型高端船舶制造的序幕,“為此舟山市府將給予合作伙伴更多的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