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龍船業停產1年多
2013-04-25 08:38:43
來源:重慶晨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盡管今年重慶的春天來得很快,但是造船業依然在過著寒冬,而且凍得刺骨。24日,記者來到已停產1年零3個月的重慶最大民營造船廠——重慶金龍船業有限公司看到,廠區依然冷清。
金龍船業總經理黃安鈿告訴記者:“這1年多沒有接到一個訂單,因停產企業就直接虧損了1000多萬元,企業仍然在期待和觀望中。”他說,最大的希望是能接到訂單,即使不賺錢,只要能給員工發上工資和繳納稅收就滿足了。不過,黃安鈿認為“寒冬”有些漫長,可能要熬到后年來看是否有希望。
前幾年創下了5億多產值
金龍船業是重慶最大的民營船廠,也是西南地區上百家造船廠中硬件、軟件都名列前茅的企業。 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 對世界造船業嚴重影響,到了2011年下半年后就基本沒有造船訂單。2012年2月金龍船業被迫關門停產,暫停外包員工工作,只留下數十名技術、管理人員。
大氣候不景氣 訂單曇花一現
從國際造船市場來看,2年前,中國造船能力高達1億萬噸,全世界造船能力為2.3億萬噸。而當時世界新船需求量只有5500萬噸—6000萬噸,也就是說,假如把全世界的造船業務都拿到中國來做,中國的造船廠也僅夠半飽而已。
今年2月,停產1年的金龍船業本來有望重新生產。當時就接到東南亞一個國家要造8條吸沙船業務,外方來廠考察、談判都已完成,就只等簽下這筆2億多元的廉價合同。但是外方又跑到浙江泰州考察,那里的船廠開價更低,結果蛋打雞飛了。
政府扶持助推企業渡難關
黃安鈿說,市政府和有關部門支持力度也非常大,但是畢竟在國際、國內大環境如此。他也嘗試過聯系造游船,甚至試圖與其他大型造船企業整合,但也因多種原因未果。
造船企業亟待調整機構 摸準國際市場行情
業內專家認為,除了國家大氣候外,自身問題主要出在結構上。目前我國造船仍然以低附加值的“大船”為主,如散貨船、礦砂船 、集裝箱船等,這類產品受國際航運市場波動影響很大,一旦航運不景氣,這類船的訂單就會大幅下降,利潤也會大幅下滑。
重慶長航東風船廠總經理、重慶市船舶修造協會會長何喜云曾告訴記者,重慶有100多家造船企業,但上規模的不到30家,現在日子大都很難過。也就是說,重慶造船業要把眼光瞄準國際市場,實時調整產業結構,才能經得起“風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