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船集團整體上市誰為“寵兒”
2013-12-13 08:22:50
來源:金證券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近段時間,國內券商研究員加快了對A股“中船系”的調研。此前《金證券》曾報道,11月底一干研究員同赴廣船國際調研。記者獲悉,12月初,大家又馬不停蹄奔向中國船舶。
中國重工掀起的整體上市浪潮在前,相比而言,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下稱中船集團)掘金空間更大,且新掌舵人上任后,集團內部整合正呈加速跡象。市場關心的是,哪家上市公司將成為中船集團整體上市平臺?
密集整合
資產證券化提速
2013年9月中旬,中國重工拋出定向增發購買大股東軍工造船資產的方案,市場相當買賬,公司連斬四個漲停。市場不禁將眼光投注到它的央企兄弟——中船集團,這家公司是中國兩大國有造船集團之一,旗下擁有包括江南造船集團、滬東中華造船集團在內的非上市優質資產。
“相比中國重工的資本運作已近尾聲,中船集團整合還未完全啟動,想象空間巨大。”北京一位券商研究員對《金證券》記者稱。目前中船集團在A股擁有三大資本平臺:中國船舶、廣船國際、中船股份。日前,這位研究員曾赴中國船舶調研,獲得的信息是,中船集團的整體資產證券化率不似市場所傳言的25%那么低,但也不高。2012年底,中國船舶收入、凈資產占集團比重分別為28%、37.5%,如果加上廣船國際(中船股份體量很小),占比則分別達到35%和46%。
實際上,中船集團內部整合有加速跡象。2013上半年,中國船舶上市公司向中船集團旗下滬東中華造船集團,轉讓長興造船51%股權,并收購了中船集團旗下的江南造船集團持有的長興重工36%的股權;8月底又公告計劃剝離廣州澄西部分資產。
10月9日,廣船國際公告稱,擬借H股定增方式,耗資9.5億元收購中船集團等持有的龍穴造船100%股權。
此外,黃埔造船廠收購文沖船廠、中船澄西遠航船舶(廣州)有限公司(下稱澄西廣州)轉讓文沖修船工廠也備受市場矚目!
據了解,目前,中船集團旗下共有約60家獨資和持股企事業單位,產品交叉、區域鄰近的情況比較普遍。“考慮到造船行業的成長期已基本結束,集團內部產品升級、整合優化勢在必行。”券商研究員對《金證券》表示!
誰為“寵兒”
機構的復雜心思
一系列的整合動作,不難看出中船集團的思路變化。中信建投研究員指出,集團正從原來的大船(中國船舶)、小船(廣船國際)、船配(中船股份)轉為屬地化整合。預計未來珠三角很可能就打造一家造船企業——廣船國際,即廣船國際收購龍穴造船、黃埔船廠收購文沖船廠后,黃埔造船有望搬遷龍穴島,隨后廣船國際收購黃埔船廠,公司有可能改名“中船國際”。
此外,中船集團在長三角地區的布局也會加快。中國船舶繼收購長興重工36%后,下一步的目標或將是江南造船集團、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包括長興造船)。而上海船廠今年虧損嚴重達到十幾億、所接訂單也不多,有可能先被其他船廠收購。
對此,《金證券》記者聯系上廣船國際內部人士,其表示目前公司無法就此發表意見,黃埔造船等均為大股東中船集團的資產,是否注入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中國船舶也不置可否,稱“一切以公告為準。”
《金證券》記者了解到,在12月的這次機構交流會上,中國船舶高管透露,目前集團新領導的工作思路是打造六大業務板塊,包括船舶造修、海洋工程、動力裝備、機電設備、信息與控制、生產型現代服務業。參加此次調研的研究員判斷,“廣船、中船完成屬地化整合后,預計會留一個上市平臺,船舶造修、海洋工程、動力裝備這些業務就能實現上市。”而中船股份將作為其他業務板塊的平臺(比如機電設備),另外的業務板塊則可單獨IPO實現上市。
那么,誰將成為中船集團的“寵兒”?市場人士的心態正發生微妙的變化。2011年,中國船舶曾計劃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的形式,向中船集團收購廣州龍穴造船,但因船市下行和股票市場變化而未能如愿。“此前,市場一直認為中國船舶是整體上市平臺的不二選擇,但從眼前來看,龍穴造船是中船集團相當倚重的一個棋子,最終卻被廣船國際收入囊中,這也讓大家對中國船舶的唯一性產生了懷疑。”
旁敲側擊
中船勝出意味更濃
對于這一關鍵問題,無論是廣船國際還是中國船舶均對機構人士采取了回避態度。
公開資料可見,中國船舶的業務板塊呈“三足鼎立”之勢。造船業務方面,外高橋造船主要建造好望角型散貨船、阿芙拉型油輪、30萬噸級VLCC型油輪,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下稱中船澄西)批量建造5.3萬噸散貨船。修船業務,中船澄西承修的船型涵蓋了散貨船、集裝箱船等。核心配套業務方面,滬東重機、中船三井主要產品為船用大功率柴油機。
中國船舶方面倒是更愿意從側面傳遞某些信號,“中船澄西的修船業務將全部轉到江對岸的江蘇新榮(中船澄西控股51%),中船澄西將是中船集團的修船平臺。”高管同時強調,澄西廣州在龍穴島的兩個大型修船塢短期不會變化,這也意味著,此前《金證券》報道的龍穴修船基地最終被廣船收購、從而連成一片的猜想,實現的可能性不大。
據此,前去調研的研究員認為,中國船舶成為集團整體上市平臺的可能性更大,“廣船國際的各種整合都是前戲而已,待條件成熟后,中國船舶可以將羽翼更豐滿的廣船并購過來。”他測算,未來整體上市后中國船舶造船產能增加約1.26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