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船廠爭搶“中船”品牌
2007年中船更名為臺灣國際造船公司
據臺灣媒體報道,曾經是臺灣最大散貨船公司的益利輪船董事長許志堅日前在媒體刊登廣告,強調擁有臺灣“中國造船”品牌。由于益利輪船是臺灣中國造船公司原始股東,2007年中船更名為臺灣國際造船公司時,該公司董事長許志堅因堅決反對更名,并另行申請設立中國造船公司獲準,引發與臺船間的訴訟爭議。
許志堅表示,如果臺船肯將公司名改回中船,他也愿意無條件奉還公司名稱。
這場民股與官股間的正名保衛戰,可追溯至37年前許志堅的父親許文華因響應政府十大建設,由益利輪船投資1.1億元成為中船原始股東,后來更成為最大民間股東,持有一千多萬股。2007年3月民進黨執政時期,要求中船更名為臺船,中船召開股東會討論,許志堅便以最大民股身份帶著律師與公司高層堅決反對中船更名,最后是官方動員官股代表強行通過更名。
之后許志堅立刻登記設立中國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中船主要業務是經營造船顧問與修船業務。
許志堅指出,臺船去年突然又以“中國造船”是臺船多年知名品牌,臺船有注冊商標理由,向法院主張中船名稱不能使用;益利則主張“中國造船”與“中船”兩個商標都已超過5年完全沒有使用,無權提出要求,目前雙方還在打官司。
許志堅抱怨馬英九政府太軟弱,沒能為臺船正名,因此決定即日起在海內外主要海運媒體以中國造船公司名稱刊登廣告,紀念他的父親許文華。
許志堅表示,他這么做是要宣示他擁有“中國造船公司”名稱的主權;同時希望大家知道,如果不是他登記保有中船,這個名稱早就被大陸造船廠拿去用,現在大陸造船業只能用中國船舶等其他名稱。他并強調已告知歷任臺船董事長,只要臺船愿永久換回原名,他將無條件將“中國造船”名稱奉還。
目前益利輪船旗下勇利航業公司是在新加坡與香港上市的公司,經營船舶約20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