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艘濱海采礦船“泰鑫1”號下水
2015年1月23日,北車船舶與海洋工程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崇和實業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海底采選礦船“泰鑫1”在江蘇省南通市新碼頭順利下水。該船為國內第一條采選礦船,全長122.2米,型寬25米,型深5.2米,由上海崇和船舶融資租賃有限公司投資,北車海工總承包,上海航盛船舶設計有限公司研發設計,即將開赴海南省萬寧市保定海進行濱海鋯鈦礦采選施工作業。
“泰鑫1”在裝備技術上具有多項關鍵性的技術突破,完美融合了疏浚工程領域和礦業開發工程領域的先進技術,肩負著開發海洋礦業資源的重任。該船結構緊湊,功能齊備,自動化程度高,數據采集能力強,可靠性高,機動性好,能針對不同的海底地質條件選用不同的采礦系統進行鋯鈦礦采選;針對不同的尾礦特性,采取不同的尾礦排放形式,避免環境污染;配備平穩的整船平臺,以精細化的控制、管理系統實施檢測、控制采選船舶作業。北車海工、崇和實業以及海南泰鑫礦業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中國五礦集團鞍山冶金設計院的代表均到場致辭并觀摩船舶下水。
據悉,該項技術裝備可以覆蓋國內、國際超過90%的濱海礦產資源開采需求。為助推我國海洋裝備強國夢,實現海底礦藏資源的探采作出積極貢獻。有專家認為,在以技術為主要手段爭奪海底資源的背景下,我國海洋采選礦船舶裝備再獲關鍵技術突破,將為海底礦產開采技術與裝備智能化水平提升注入新的驅動力。同時,也為我國拓展深海戰略資源儲備量的權益、發展高新技術、開展國際合作,以及展示自身實力做出重要貢獻。
海洋礦藏作為人類獲取戰略性資源的重要區域,已越發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以勘測、采選、運輸等船舶裝備關鍵技術的研發,成為獲取海洋采礦權的重要手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在取得多金屬結核采礦技術領先地位后,及時把研究領域擴展到富鈷結殼、熱液硫化物、天然氣水合物等多種資源領域。美國、日本、印度及歐洲有關國家先后制定了天然氣水合物的長遠發展規劃和實施計劃。一些國家更是把開發國際海底資源視為重大的地緣政治項目,以期維護國家利益。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深海主要礦產資源包括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熱液硫化物、天然氣水合物等。其中,全球洋底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多金屬結核700億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