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小雷:中國造船業陷入“十字路口”
2015-01-04 16:55:04
來源:tradewinds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道達爾項目的分包合同
今年初,太平洋海工從現代重工(HHI)手中獲得分包合同,并將為道達爾(Total)在剛果開發的 Moho Nord 油田項目建造 2 個浮式生產裝置的模塊,這使它成為第一家從道達爾項目獲得分包業務的中國公司。接下來,它還有望從俄國的亞馬爾(Yamal)LNG開發項目,獲得一筆價值 4 億美元的模塊建造生意。
除此之外,這家成立于 8 年前的公司也承接中型氣體船的建造業務。去年,通過為 Evergas 承建 2.7 萬立方米的小型系列船,它已在 LNG 船領域實現零的突破。消息人士還稱,上個月它更是從德國公司 Hartmann Schiffarht 及其合作伙伴Jaccar Holdings、HB Hunte Engineering 手中,贏得 5 艘8.5 萬立方米超大乙烷運輸船(VLEC)的訂單,并因此成為第一家打入該高端領域的中國船廠。據悉這批新船的交付期定在2017 年 5 月至 2018 年 1 月。
至于商船和海上供應船(OSV)項目,目前主要由太平洋造船旗下的大洋和浙江造船廠負責。除了已在散貨船建造領域建立良好口碑并將中遠太平洋前執行董事—王興如請來坐鎮當聯合首席執行官,太平洋造船還在兩年前,與日本三菱重工(MHI)共同開發 8.2 萬噸級和 11.2 萬噸級的Crown MHI 型節能環保設計。這是中日船廠首次開展類似技術合作。
此外,太平洋造船的手持訂單量也讓許多船廠艷羨不已。盡管市場萎靡不振,但它手中卻有超過 120 萬修正總噸的新船訂單。因業務過于繁忙,它不得不租用鄰近船廠的設施才能應付得過來。
談及未來,梁認為造船業有望在 2 到 3 年內走出低谷,屆時船廠將有更多機會可以把握。與此同時他指出,中國社會的變革必將給勞動密集型產業帶來挑戰。
“我不確定今后造船業還能否在本國找到充足的廉價勞動力,”梁表示。“我在想會不會有一天,中國船廠必須從越南、印尼和印度等其它國家聘請工人。”
社會財富在增加
梁強調稱,近年來中國社會已經變得越來越富裕,因此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愿意從事艱苦的工作。另外,人口快速老化以及獨生子女政策都會減少勞動力的供應。“中國造船業還能否保持競爭力,這是一個值得我去研究的課題,”他說。
梁的擔心不無道理。他以包括服裝制造業在內的中國輕工業為例指出,有許多公司已將工廠轉至越南,因為那里的工資只有中國的一半。
對于這種趨勢,梁正在摸索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要不要讓“白領”員工也掌握若干手工技能,并給予他們相應的回報。
關于資金方面,梁說現在銀行和金融機構給予私營船廠的支持已不如從前。他認為,這是中國經濟惡化和造船業產能過剩造成的。
“銀行累積的壞賬也很多,”梁指出。
“船廠倒閉導致銀行對造船業失去信心,中國的反腐運動對這個行業也有一定影響。國營船廠不難得到銀行的支持,但私營船廠就不一樣了。在人們眼里,政府官員向國營企業提供支持很正常,但如果涉及私營企業,就會遭到質疑。”
梁希望,國家、金融機構和社會能給予造船業應有的認可。
“造船業為社會創造了許多就業崗位,比如我們這樣的公司就聘用了大概 3 萬人左右,”梁介紹稱。“但國家和社會對這個行業的認識卻可能有失偏頗。”
“作為企業家,我們需要承擔商業風險、壓力和責任。我們希望國家和社會能對我們的貢獻給予更多鼓勵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