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家福復出,神秘合伙人是仰融?
仰融,中國汽車制造業資本運作的高手
仰融被稱為中國資本運作的絕頂高手。仰融成名于華晨,也毀譽于華晨。華晨是他構筑事業的基礎,也是他把玩資本的迷宮,最終卻成為他事業的墳場。
1992年,仰融把華晨的前身、一家半死不活的國有企業奇跡般帶到紐約上市,使之成為中國首家在美國上市的國有企業。之后,仰融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創立了犬牙交錯的華晨系。在仰融自己繪制的“華晨體系結構圖”上,出現了超過50家關聯企業,涉及4家上市公司,分別在內地、香港和紐約等地的證券交易所上市。
仰融在中國汽車界曾經名震一時。還在很多年前,仰融通過多種資本運作手段,一手打造出了總值超過300億元的“華晨系”,并一度登上2001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前三。但后來他因為種種原因“流亡”美國,暫時脫離了汽車界。雖然仰融近年來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不過,他所控制的港交所上市公司正道集團還在運營。
2009年仰融再次對外宣布造車。仰融公布的造車計劃十分宏大:于中國和美國同時鋪開,在美國投資100億美元,建成300萬輛產能的生產基地;在中國投資超過600億元,建成300萬套發動機總成和100萬輛整車生產基地;對中國意向城市承諾8年內實現300萬輛產能,1萬億產值,1000億利稅,10萬人就業,人均年收入10萬元,簡稱“831111”計劃。不過他的造車計劃從一開始就被廣泛質疑。當年評論界有一種較為流行的說法:仰融的造車計劃不切實際,因為他更擅長“玩金融”。言外之意,仰融的項目是“純忽悠”。
盤點仰融當時擁有的資本,其實有兩個:一是技術儲備,2009年之前,仰融已與世界三大權威內燃機研發機構之一的德國FEV公司(豐田混合動力技術原形和第一代技術源自FEV)達成了動力總成談判;二就是充當資本運作平臺的正道集團。
而正道集團的前身是早先就由仰融控制的港交所上市公司遠東金源,2010年公司完成了更名,也開始了初步的業務方向改造,仰融計劃通過正道集團打造出“正道牌”混合動力汽車。目前正道集團的主營業務顯示為“天然資源業務,開發及生產鋰電子動力電池,開發及生產混合動力汽車;開發先進電池材料”。
事實上,正道集團在大舉進入新能源汽車業務的準備期,對原遠東金源業務進行了一系列業務改造,除動力電池外,還在環保、天然資源方面進行布局,甚至經營了一家游樂場。
除了汽車,仰融還瞄準了至少四項與中國相關的、面向全球的項目,無一不是構思宏大。第一項是生物能源領域。第二項是將其擁有的第三代內燃機技術取代蓄電池技術,“美國專家認為,該技術一旦工業化,必將改變世界。”仰融信心滿滿。第三個項目瞄準的是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資金困境。第四項計劃是解決中國出口企業的壞賬問題。
事實上,如同汽車業內人士對上述龐大汽車計劃深表質疑一樣,仰融披露的這四項計劃同樣讓人疑竇叢生。
從仰融宣布造車計劃開始就存在的外界懷疑,似乎正在一步步演變為現實,其中包括仰融個人身份問題、融資方式、造車資質的獲取、造車技術等方方面面。到目前為止,仰融給外界展現的,仍然“玩金融”的他,而他的“造車夢”依然像是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