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大成果為“海洋石油981”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上海交通大學消息,由上海交通大學等多家單位共同參與、歷時近6年完成的“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研發與應用”項目日前被授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上海交大在該項目的18家主要完成單位中排名第6位。
2015年4月29日,上海交大副校長吳旦、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院長楊建民出席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召開的“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研發與應用”成果總結會,并獲頒證書。
這是中國首座自主設計建造的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2006年起,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組織國內百余家單位,組建了約5000人的研究、設計、建造、調試和運營一體化研發團隊,開始前期方案研究和建造項目籌備。2008年平臺開工建造,2010年建成出塢下水,2012年正式開鉆,2014年在南海北部深水區陵水測試獲得高產油氣流——是中國海域自營深水勘探的首個重大油氣發現。中國由此成為繼美國、挪威之后世界上第三個具備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設計、建造、調試、使用一體化綜合能力的國家。
在“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設計、建造、調試過程中,凝聚了交大人多年來對于海洋的夢想和追求,智慧和心血。這個過程,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上世紀末期,國際海洋油氣開發重點逐步由淺海轉移至深海,世界各海洋強國大力開展各種深海油氣開發裝備的研究。當時,交大的領導和學者們就判斷,將來國家在南海區域應該有大規模開發,于是率先啟動深海平臺及其關鍵技術的研究,逐步掌握了半潛式平臺、立柱式平臺、張力腿平臺、浮式生產系統等不同類型的深海開發裝備特點與性能優化方法等技術,取得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成果。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2006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決策建造一個先進的第六代深海半潛式鉆井平臺。在可行性論證會上,牽頭這一論證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技術負責人曾恒一院士著眼于國家戰略,當時曾特別提到,希望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做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平臺。如今看來,“第六代深海半潛式鉆井平臺”邁開了中國進軍深水資源開發的第一步。只是當時,大多數人還未關注到它打開的全新世界。
依托前期扎實的研究基礎,在國家“863計劃”“南海深水油氣勘探開發關鍵技術及裝備-3000米水深半潛式鉆井平臺關鍵技術研究”等一大批863、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工信部課題等重大項目的支持下,上海交大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深海平臺研究領域實現了大踏步前進,在國家深海油氣開發重大裝備的研究行列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首座“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研制開發中,實驗室集中力量完成了平臺概念論證與方案比選、安全性和可靠性評估優化、建造安全評估、海洋作業安全評估,確保了平臺在制造與運行過程面臨極端環境下的安全性和作業效率。為平臺總體設計方案制定,順利完成設計、制造與開鉆,打破國外對深海平臺的技術壟斷,獲得技術上的話語權,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
南海深水區離岸遠、超深水、常年有臺風,為南海建造的平臺,在安全性上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平臺水動力特性、深水定位系統等大量理論研究和試驗分析,發現平臺低頻垂蕩、橫搖和縱搖運動的規律與波浪激勵特性,對基本設計方案在南海各種作業和生存工況下的運動、錨泊載荷、定位能力、氣隙等進行全面分析和評估,為設計方案優化提供建議,與中海油、中船708所共同制定了設計方案。設計方案最終通過中國船級社和美國船級社的雙重認證。
“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在上海外高橋碼頭舾裝周期較長,有一年多的時間系泊在外高橋碼頭,其間經歷夏季臺風季節,會遭遇臺風正面襲擊。實驗室科研人員針對外高橋碼頭的環境條件和工程實際情況,克服了岸線短、環境惡劣等巨大困難,經過數十個不同方案的探索研究,最終提出了一整套該平臺在碼頭系泊的方案,保證平臺在碼頭舾裝期間安全度過臺風期,確保了建造的安全。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評價交大在海洋重大裝備領域的工作“為我國海洋石油實現水深從300m向3000m的重點跨越,為建成‘海上大慶’油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做出了巨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