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東航運資源配置能力被“激活”
2016-12-08 08:14:46
來源:浦東時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浦東,地處長江黃金水道的龍頭,又扼守國際經貿走廊要沖;面朝大海,又依黃浦江鋪展開來。如今,浦東已成為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隨著自貿活力被注入 “體內”,浦東航運業發展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浦東港航服務能力大幅提升,高端航運要素快速集聚,制度和功能創新取得新進展,航運新業態企業和機構不斷落戶,諸多全球航運資源“看好”浦東,一個世界級的國際航運營商環境正在形成。
船舶管理開放撬動航運資源配置
“目前,全球超過40%的新造船在中國制造,超過20%的運力由中國船東擁有,中國的海工與郵輪等新興市場發展迅猛,巨大的船管市場發展潛力吸引著全球船管企業的目光,上海國際化的開放程度以及航運產業成熟度,使得上海自貿區成為外資船管落戶中國的首選地。” 英國威仕集團大中國區負責人歐里斯對于為何選擇浦東,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作為全球第一大國際船舶管理公司,威仕(V-SHIP)2015年落戶浦東,并成立了全資子公司-上海衛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而隨著威仕落戶浦東,世界排名第四的塞浦路斯哥侖比亞公司等,也相繼辦理在浦東注冊的手續。
上海自貿區成立前,外商獨資設立船舶管理公司在國內受限,自貿區“負面清單”以及服務業開放措施,打破了這一禁區。自貿區內第一家取得外資船舶管理執照的上海潤元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就是由浦東航運辦等部門牽線促成的。
上海潤元船舶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龔衛平告訴記者,當得知外商可在自貿區設立獨資企業經營國際船舶管理業務后,總公司便決定在自貿區內建立新公司。
依托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平臺,浦東航運領域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與國際接軌的制度模式。以現代的船舶管理公司為例,覆蓋面非常廣泛,其服務業務包括:機務管理、船員管理、海務管理、買賣租賃、船舶保險等。“船管”這一個點所帶來的“線”“面”,將帶來大量的航運金融、航運保險等衍生業務,這也成為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提升服務能級的重要因素。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秘書長真虹認為,隨著航運服務環境日益優化,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截至目前,浦東航運中心建設通過與自貿區加快聯動,成功引進威仕、南盛堡、泰昌祥、哥侖比亞等14家優質外資船管企業,推動20余家船舶管理上下游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帶動船舶維修、船用物資供給、船員培訓和外派、保稅燃油供應等航運新業務的發展,產業鏈帶動效應初步顯現。
仲裁機制引入讓世界聽到浦東聲音
如果說,過去三年的上海自貿區建設,浦東更多承擔服務者的角色,如今浦東已經從幕后走到前臺爭取國際“話語權”。浦東航運改革創新由原來的“輻射效應”轉變為“直接效應”。歷史又在此時給予了浦東航運建設全新的內涵和重擔。
國際“話語權”其中一個顯著特征在于:法治環境。華東政法大學國際航運法律學院院長趙勁松認為,航運中心建設主要是要爭取國際話語權,而爭奪話語權的核心是法律,浦東在上海航運法制建設方面有鮮明的優勢。
隨著國內唯一的專業海事仲裁機構——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上海分會選擇扎根浦東后,中國貿促會上海海損理算中心、上海海事司法鑒定中心、引入國際航空仲裁機制的“上海國際航空仲裁專家委員會”等機構也相繼入駐。
重磅機構落地逐步“發聲”: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標準造船合同(上海格式)在浦東發布,成為首個“中國制造”的國際航運標準。此舉扭轉了國內造船界長期以來一直沿用西方國家制定的造船格式合同、并被要求必須適用英國法律且在倫敦仲裁的“顯失公平”的局面。
浦東發“聲”,正讓世界“聽”到,而“發聲”的主體要素——高端航運人才也在浦東“孕育”。
由中國交通運輸部職業資格中心、英國皇家特許船舶經紀學會(ICS)、上海市浦東新區航運服務辦公室共同推進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國際航運人才“雙認證”試點項目已在浦東啟動,這也是全球首個由航運界認可的、航運職業標準機構與國內政府主管部門聯合認證的高端航運人才培訓模式。“人才一旦聚集起來,將帶動整個航運市場的能級。”從業多年的ICS中國區總代表鄭培華對此深有體會。
航運要素集聚形成國際化營商環境
“十二五”期間,浦東?諊H樞紐持續全球領先:以外高橋港和洋山港為主的上海港保持全球集裝箱第一大港地位。浦東國際機場連續八年居全球機場第三位,已達世界級客貨運樞紐保障能力。此外,外高橋港區六期竣工,洋山深水港區四期開工……陸?占柽\設施加快建設。
同時,一批引領性市場主體加碼在浦東集聚,航運新興業態不斷涌現。如國內第一家由國際航運組織設立的民非機構——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上海中心;國內第一家由國際海事組織設立的全球唯一執行機構——國際海事教師聯合會上海中心;國內第一家LNG專業船舶管理公司——中海液化氣船舶管理公司;國內第一家國際船級社聯合組織——上海亞洲船級社中心……
曾幾何時,國內航運人夢想有一個地方,能找到所有航運市場需要的要素,形成一種整體的航運氛圍。這一點,浦東正在“圓夢”。如今,浦東已經匯集了各類航運企業及相關機構6000余家,包括船舶和飛機制造業;水上運輸、航空運輸;航運金融、航運保險、航運經紀、船舶管理、航運法律、航運咨詢;船代、貨代、倉儲、物流等產業,涵蓋航運市場主體已構成較完備的航運產業鏈,并擁有了12萬航運人才。浦東新區副區長,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表示:“未來浦東將營造更加國際化、市場化、高端化、專業化的航運發展環境。”
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是重要的國家戰略。而浦東,作為重要“角色”,正努力打造一個適合現代化航運產業健康發展的國際化營商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