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船企海外仲裁頻遭“滑鐵盧”
2017-11-17 08:10:19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陳波 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副秘書長兼仲裁院副院長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國內船舶行業大約有2000起案件在倫敦仲裁,99%的案件以敗訴告終。中國船舶工業想要做強、引領世界船舶工業發展,無疑應重視合同中的爭議解決條款,盡可能地爭取話語權,選擇在中國進行仲裁,使用中國相關海事法律法規,避免高額的法律費用支出及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今年1~10月,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船舶訂單量保持增長,手持訂單量止跌企穩,但“融資難”“接船難”“盈利難”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同時,我國船舶企業在海外仲裁頻頻遭遇滑鐵盧。
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副秘書長兼仲裁院副院長陳波表示:“面對‘接單難’‘交船難’‘融資難’‘盈利難’等問題,我國如何完成從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的轉變顯得至關重要。大力發展海事仲裁事業,將對提高我國海運軟實力、提升國際話語權、助力國際海事司法中心建設、推動海運業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船企海外仲裁 遭遇不公平對待
據海仲委了解和統計到的數據顯示,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我國船舶企業手持大量國外船東的訂單,在國際航運業運力過剩期間,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外國船東常常故意“找茬”,以不惜犧牲中國造船企業的利益為前提,千方百計地去毀約、棄船。這就導致了大量中國造船企業在倫敦仲裁。當然,由于中國企業對英國法律不熟悉,致使其敗訴的幾率大大提升。此外,倫敦當地的仲裁員已經對中國船舶企業有了一種刻板印象,如不守約、不誠信。判中國企業贏,不但幾率微乎其微,還會成為一種特例。即使中國企業在法律和事實層面占有優勢,倫敦仲裁員仍會經過相當長時間的慎重考慮才判中國不敗訴。這種考慮對中國企業來說,成了一種苛刻的條件,甚至帶有歧視性質?梢哉f,中國船舶企業在倫敦仲裁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公平、公正待遇,還被貼上了“劣跡斑斑”的標簽。
陳波指出,當前,我國船舶行業沒有統一的標準合同,各地企業在簽訂合同時基本采用外方要求的范本。一旦雙方出現糾紛,只能按照合同上的約定到國外仲裁。而中國船舶企業受制于語言、法律、路途等因素缺席審判,導致無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并最終影響了企業的整體利益。“海仲委在對中國船舶行業做了相關的調研、了解后發現,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國內船舶行業大約有2000起案件在倫敦仲裁,案件標的金額龐大。除了其中1起案件贏得勝訴、2~3起案件和解外,99%的案件以敗訴告終。而敗訴的連鎖反應就是,國內船企利潤受損、國內銀行遭受不小打擊?偠灾,航運市場低迷、海外仲裁勝算幾率低下,這些都成為我國船舶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負面因素。”陳波說。
幫助企業提高應對法律風險的能力
“中國船舶工業想要做強、引領世界船舶工業發展,無疑應重視合同中的爭議解決條款,盡可能地爭取話語權,選擇在中國進行仲裁,使用中國相關海事法律法規,避免高額的法律費用支出及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陳波認為,選擇在國內進行仲裁,當事人同樣能夠享受到與國際化接軌的高質量仲裁服務,而且費用更為低廉,程序更為靈活、高效。以選擇海仲委仲裁為例,在倫敦海事仲裁員協會裁決一起案件,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有的甚至拖了四五年才結案。但在國內,根據海仲委《仲裁規則》的規定,一般海仲委的案件在組庭后6個月內結案?梢,假如雙方在合同里事先約定,發生爭議后,可以提交海仲委仲裁,那么,對于國內船企來說,將大大提高案件審理的效率。此外,海仲委規則和仲裁機構均具有較高的國際化水平,既能為國內的船舶行業服務,也能為外國的船東所接受。海仲委不但有內地、香港的仲裁員,也有一部分倫敦海事仲裁員協會仲裁員,其他國際知名海事仲裁員也在其名冊之內。這意味說,約定在海仲委仲裁,當事人能充分享受到國際化、高水準的服務。若不便在中國內地進行仲裁,當事人還可以選擇海仲委香港仲裁中心解決爭議,海仲委香港仲裁中心完全按照國外的仲裁機構運作,且聯通國際文化,其地位與設在香港的其他仲裁機構地位無異。
“近年來,海仲委通過起草格式合同、專家會培訓等形式,積極致力幫助我國船舶企業做大做強,提高企業法律意識。為應對船舶企業交易中的潛在風險,海仲委組織業界知名專家、學者、律師起草了包括《船舶融資租賃合同》《CMAC標準新造船合同》等在內的一系列格式合同。格式合同內容不僅貼近中國發展實際,符合中國法及國際公約的規定,還充分考慮了船舶企業的交易習慣,便于企業更好地規范經營行為。除此之外,海仲委不定期組織仲裁員及業界專家為企業提供培訓,針對企業經營中遇到的各類法律問題進行解答,提高企業應對法律風險的能力。”陳波說。
建設發達的海事司法環境
當前,中國正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邁進,中國的海洋經濟將在更深的層次上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對外貿易90%以上的運輸都由海運完成,海運業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2015、2016年,中國造船訂單量連續2年占據世界首位,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一,船隊規模世界第三。這些矚目成績表明,中國已然成為世界海運大國,也令世界對中國格外關注。
“世界海運大國的地位為我國海事司法的發展帶來了契機,特別是在當前海運發展尚未擺脫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海運經濟增長失速、海運市場風險因素增加、海運市場的違約事件明顯增加的背景下,海事爭議無論是在案件數量上還是涉案金額上均呈現顯著上升態勢。2016年,中國司法系統審結海事海商案件1.6萬件,中國成為海事審判機構最多、海事案件數量最多的國家。” 陳波認為,“發達的海事司法環境是我國提升全球影響力、增強國際話語權的必由之路。中國是海洋大國、貿易大國、造船大國、港口大國、海運大國和海員大國,需要通過法治方式,維護國家長遠利益、戰略利益、核心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