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劑猛藥救得了韓國航運業嗎?
2019-03-17 15:00:00
來源:中國航務周刊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韓國坊間關于整合國內班輪公司的呼聲由來已久。終于,3月7日,韓國海洋事務與漁業部(MOF)公布了2019年政策規劃,其中明確表示,將尋求各種方法,防止本國班輪公司之間進行殘酷競爭,并促進主要公司之間的整合,計劃從8家變為6家以內。
一紙“官宣”,韓國航運業暗流涌動。
強推整合
韓國一直有著“航運大國”夢,但在2017年該國最大的航運企業韓進海運破產后,這場美夢逐漸變成了噩夢。
不甘心夢碎的韓國政府,于2018年出臺了重磅政策——《韓國振興航運五年計劃(2018-2022)》,涉及幫助企業獲取更多穩定貨源、建造更多新型船舶以及通過創新提高管理水平等諸多方面。
同時還成立了韓國海事集團(KMC),為韓國航運企業提供各種形式的金融支持,目標是在2020年前建造超過200艘船舶,包括至少140艘散貨船和60艘集裝箱船?傊,就是國家出錢出力造大船,全力支持企業擴大規模。
在上述五年計劃的基礎上,韓國海洋事務與漁業部剛剛公布的2019年政策規劃,又放大招。
規劃中明確提到,為提升本國航運企業的競爭力,將促進企業規;。2019年至2020年,在企業“自發參與”的前提下,將國內主要班輪公司從8家整合到6家以內。為了鼓勵班輪公司自發整合,韓國政府還為參與企業準備了“大禮包”,如購買企業債券、減免企業港口設施費用等。僅債券支持一項,資助規模就達3000億韓元(約合2.64億美元)。
與此同時,韓國兩大造船巨頭現代重工和大宇造船已確定合并,韓國港口業的整合也將拉開大幕。
總結起來一句話,當前韓國政府就是要將本國港航業整合、整合、整合,變大、變大、變大。錢?不是問題!一切都為了實現“到2022年成為世界第五大航運國”這一終極目標。
反對之聲
但就在整合的消息傳出后不久,韓國目前最大的兩家航運企業——現代商船和森羅商船,均表示反對。森羅商船認為現代商船并沒有接洽意圖,現代商船也確實迫于財務狀況,并不想接管其他公司。
相似的一幕,曾出現在2015年。
當時,韓國政府曾對整合韓進海運和現代商船進行過討論。有韓國媒體報道稱,韓國政府還曾通過非正式渠道,建議兩家公司合并,但遭到了拒絕。最終關于整合的討論,以政府官員和韓國航運業均反對而作罷。
有海事官員當時表示,合并帶來的好處并不明顯,但對更大范圍的經濟則會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
韓國海洋事務與漁業部則在一份官方聲明中表態,綜合考慮兩家企業合并可能對韓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全球航運聯盟以及釜山港中轉競爭力的影響后,認為有必要維持兩家公司的存在。
然而,時過境遷。幾年間,韓進海運破產,有著頑強“求生欲”的現代商船,在政府救助下也依然深陷虧損泥潭,生力軍森羅商船由于業績低迷,已從信心滿滿變成心里發慌。
而讓韓國痛下決心整合本國班輪公司的,或許還是它的近鄰們。
2016年2月,中國兩大航運集團重組成立中遠海運集團,擁有全球第三大集裝箱船隊。同年10月,日本三大航運企業達成協議,整合各自的集運業務成立新公司ONE,并于2018年4月正式運營,成為全球第六大班輪公司。
這些變化,韓國看在眼里,或許更急在心上。
競爭對手都已抱團,而自己卻沒有踏準整合的步點,強推整合又遭反對之聲,不知此時的韓國政府,是否會為當初沒有果斷整合韓進海運和現代商船而懊悔。
積弊已深
韓國航運業當前的窘境,不能忽視外部因素。放眼全球,在長達十年的行業低谷期,航運企業生死沉浮,聯盟、兼并、倒閉……上演著一幕幕悲喜劇。但另一方面,韓國整體經濟發展模式已顯現出諸多問題,這或許是韓國航運業倍感凄涼的主要原因。
韓國經濟衰退,已是不爭的事實。
2018年,韓國經濟僅增長了2.7%,增幅為6年來最低。此外,青年失業率達到9.4%,創1999年以來新高。根據韓國經營者總協會的調查,有九成以上的企業對韓國經濟前景持悲觀態度。這些數字的背后,是韓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
韓國經濟以出口為主導,出口占GDP的比重約為45%。大力發展出口曾經是韓國經濟起飛的基礎,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缺陷和風險。
首先,政府會挑選一些成功企業,向其提供資金援助和政策支持,以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出口產業,但這也直接導致韓國企業間的資源配置十分不平衡,缺乏良性競爭。
其次,以國家信用為出口企業擔保的結果,是過度舉債。這些企業享受著融資、信貸、稅收等多重優待,形成了規模擴張的慣性,商業借款成為其主要資金來源。韓進海運曾經的負債率近700%,現代商船更是負債率曾高達1400%,這無異于在鋼絲上舞蹈。
此外,支撐起韓國經濟的大型財閥企業集團,規模巨大,韓國的出口貿易就主要掌握在三星、SK、LG、現代四大財閥手中。
近年來,這四大財閥在國際市場遭遇了較為激烈的行業競爭,導致全球市場占有率持續下降。而韓國的政商關系又極其復雜,財閥企業的龐大勢力,讓政客們不得不忌憚三分。
韓國經濟早已經不是政府主導下的經濟,這也造成了一些國家政策很難在企業中推行。
內外交困下,韓國航運業已如履薄冰。
根據韓國統計局(Statistic Korea)2018年11月公布的數據,2017年,韓國共有航運企業606家,比2016年減少了53家,這意味著100家企業中就有8家消失。
全年,這些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27.4萬億韓元(約合241.8億美元),較2016年下跌了12%,創下近10年的新低。實際上,韓國航運企業的營業收入已連續兩年呈兩位數下跌的態勢,2016年就同比下跌了17.8%。而在2006年,韓國航運企業的總營業收入曾高達215.8萬億韓元。
此外,韓國航運業從業人數也從2016年的28000人,下降到2017年的24000人,降幅達14.7%。
這些正是近幾年韓國航運業整體萎靡的真實寫照。
自救之路
目前,韓國主要班輪公司包括現代商船、森羅商船、長錦商船、興亞海運、高麗海運、南星海運等。除了運力排名全球第9位的現代商船外,其他企業的規模均較小。韓國整體集裝箱船運力規模,僅占全球市場的約3%。
與韓國班輪公司同臺競爭的,則是運力超過200萬TEU、運力份額超過10%的諸多巨頭。在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的形勢下,中小型班輪公司受到的沖擊最大,主要原因就在于規模缺乏競爭力。
韓國海洋事務與漁業部認為,要想重振韓國航運業雄風,培育有競爭力的班輪公司是核心,而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在于大型化。因此,盡管政府需投入巨資,盡管企業有著不同聲音,但全力推動整合,避免內部競爭,似乎也是當前韓國航運業唯一的出路了。
事實上,韓國班輪公司之間的合作乃至整合,一直存在。
2016年韓進海運宣布破產保護之后,為替換韓進海運的船隊,韓國4家承運商——現代商船、高麗海運、長錦商船和興亞海運,就緊急組建了船舶共享聯盟“Mini Alliance”。
2017年8月,在韓進海運申請破產保護一周年之際,為恢復韓國航運業聲譽,韓國14家班輪公司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組建韓國海運聯盟(Korea Shipping Partnership,KSP),秘書處設在韓國船東協會。
根據協議條款,這14家公司將通過包括提高共享貨運量、增加新航線及共同管理海外碼頭等措施,合作提高整體實力。當時有韓國官員透露,這是史上首次韓國全體承運商加入一個聯盟展開合作。
半年后的2018年3月,韓國海洋事務與漁業部認為,加入韓國海運聯盟的近洋船公司太多,過度競爭,運力過剩,有必要進行自發性的結構調整,于是重點推進長錦商船和興亞海運的整合。
這兩家公司都主營亞洲區內航線,業務類似,規模相當。當時的運力分別排名全球第25位和第29位,整合之后,運力有望提升到第20位左右。根據計劃,先合并兩家公司的集裝箱運輸部門,最終在2019年12月31日前正式完成合并。
這也是目前韓國航運業明確推進的一大整合,但最新的進展如何,并沒有更多報道。而另一邊,韓國第二大航運企業森羅商船,此前曾頻頻向現代商船拋出橄欖枝,但均被后者拒絕。這背后,或許涉及太多利益方。畢竟,韓國政經界錯綜復雜,不是一紙官宣那么簡單。
對于此次韓國政府整合班輪公司的前景,大連海事大學教授李振福并不看好,他認為效果可能達不到預期。“我個人認為整合的難度極大,效果也不一定明顯,因為不能解決市場低迷的根本問題。當前最重要的還是企業挖掘自身潛力,順應時代和行業變革,改變粗放經營的理念,增強更多的服務性。從航運業的角度看,韓國更應該考慮行業的整體發展,延伸和拓展上下游。”
韓國西江大學(Sogang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Heo Jeong也持類似觀點。他說:“目前,挪威、芬蘭、日本等國,都在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期的航運業發展做準備,包括對智能船舶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的投資。韓國政府更迫切要做的,應該是開辟一條提升行業新技術的路徑,而不是強迫企業擴張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