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信部發文終止造船業“白名單”制度
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工信部不再直接管理船舶行業規范條件工作,造船業“白名單”制度在推出5年后終于成為一紙廢文,國有船企和民營船企又將開始進入“公平”競爭的時代。
推出5年產生4批總計70家“白名單”船企
4月2日,工信部發布公告稱,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轉變政府職能和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精神,經研究,工信部決定不再直接管理船舶行業規范條件相關工作。
根據公告,自2019年4月2日起,工信部發布的《船舶行業規范條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2013年第55號)和《船舶行業規范企業監督管理辦法》(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2016年第45號)廢止;鼓勵相關行業組織在已有工作基礎上,依法合規開展船舶行業規范條件工作,引導企業規范發展,加強行業自律。
2013年11月,為了進一步加強船舶行業管理,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快結構調整,提升技術水平,促進轉型升級,引導船舶工業持續健康發展,工信部制定了《船舶行業規范條件》,對船舶行業生產設施、設備和計量檢測、建造技術能力、節能環保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據了解,自2014年《船舶行業規范條件》實施以來,已組織申報、評審并公告了4批總計70家符合《船舶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即船企“白名單”,對推動船舶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化解船舶行業產能過剩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6年9月,工信部又出臺了《船舶行業規范企業監督管理辦法》,旨在加強符合《船舶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的動態管理,規范監督檢查、變更、整改、撤銷公告等管理事項及程序,提出了符合撤銷白名單船企的具體條件。
2017年4月,工信部暫停了符合《船舶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申報工作。暫停原因在于:根據行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幾年來的工作實踐,需對《規范條件》實施工作進行全面評估,修訂《規范條件》和相關支撐標準。待修訂工作完成后,將恢復申報。
在此之后,工信部啟動了修訂工作,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組織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國船級社等單位對《船舶行業規范條件》及《船舶行業規范企業監督管理辦法》進行了合并修訂。2018年5月,工信部發布了《船舶行業規范條件(2018年修訂)》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根據以往做法,此次征求意見稿通過的話,“白名單”船企可能將重新調整并且將恢復申報。不過,此后“白名單”船企沒有再出現新的調整。
深化“放管服”激發民營船企的活力
圖:李克強在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
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通知稱,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轉變政府職能,把“放管服”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持續加以推進。李克強總理在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上作了重要講話,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職能深刻轉變,優化發展環境,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
放管服就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簡稱。“放”中央政府下放行政權,減少沒有法律依據和法律授權的行政權;理清多個部門重復管理的行政權。“管”政府部門要創新和加強監管職能,利用新技術新體制加強監管體制創新。“服”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市場進行干預,將市場的事推向市場來決定,減少對市場主體過多的行政審批等行為,降低市場主體的市場運行的行政成本,促進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新能力。簡政放權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李克強在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放管服改革從根本上是要轉變政府職能,是一場從觀念到體制機制的深刻革命。一要改革以審批發證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管理體制,二要革除與審批發證相關聯的尋租權力和不當利益,三要改變與審批發證相伴的“看家本領”。”““放管服”改革實質是政府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權、去部門的利、割自己的肉。計利當計天下利,要相忍為國、讓利于民,用政府減權限權和監管改革,換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釋放。”
有業內人士在接受國際船舶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船企“白名單”制度的出發點好的,當初制定的目的是為了化解造船業產能過剩,促進轉型升級,鼓勵做大做強,但是制度本身又為企業設置了門檻,更加劇了企業的不公平競爭,尤其是對民營船企和中小船企,甚至成為金融機構對船企融資“一刀切”的標準。而評選出的多家“白名單”船企破產倒閉,更加證明了“白名單”制度的局限性。事實上,對于真正的市場競爭而言,企業需要的其實并非是扶持,而是“一視同仁”的公平。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取消“白名單”制度是一件大好事,對民營船企更是一個重大的利好,將真正激發船舶企業尤其是民營船企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