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造船業!正和造船轉型“賣沙子”
在破產拍賣后,曾是浙江省“明星”船企的正和造船將徹底退出造船業,轉型進軍環保建材領域。
規劃三角地區最大臨港混合機制砂加工制造基地
據悉,正和造船正規劃建設長三角地區最大的臨港混合機制砂加工制造基地。正和造船的改造工程在今年2月17日復工復產,目前各項改造建設工程已經全面鋪開,多條生產線初具雛形,原本的舾裝碼頭正在被改建成5萬噸級的散貨碼頭。每天有300多名工人進場施工,力爭今年7月底正式建成投產。
據和海集團子公司和海建材科技有限公司介紹,和海建材科技在去年8月底3.7億元的價格拍得正和造船的資產。根據規劃,未來和海建材將有效利用原來的碼頭、岸線、海域使用權、船臺以及廠房和辦公樓,改建年產2000萬噸混合機制砂加工生產項目。
正和造船的改造項目計劃總投資6億元,在對原船廠進行改造的基礎上,還將新建一座5萬噸級散貨碼頭,并升級改造圍堤護岸,申請調整將進港航道升至5萬噸級。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產混合機制砂2000萬噸,年銷售額15億至20億元,平均畝產500萬元以上。
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方興未艾,建筑材料的消耗巨大。占混凝土質量85%以上的砂、石是混凝土的骨架,是消耗自然資源最大的材料,但是經過幾十年的開采,一些地區有限的天然砂石資源已經用盡,價格不斷上漲。出于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國家和各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法規和政策嚴格限制或禁止開采天然砂石,進一步減少了天然砂石的來源。
建筑行業2018年以來最火的項目恐怕就是“機制砂”了,與鋼材、散裝水泥等建材的跌跌不休相比,產值居建材行業第二位的砂石,近年來卻價格持續上漲,至今未見下行跡象。據估算,2018年我國建設用骨料總量約為130億噸,2019年繼續持續供不應求的局面,今年機制砂行業規;l展已成定局。據最新市場行情,機制砂礦石原料每噸的價格大約在30~60元,而機制砂的價格在100元左右,每噸利潤大約40元,一個日產千噸的機制砂廠除去人工費、水電費等費用,一天利潤也有上萬元,因此賣沙子利潤十分可觀。
和海建材科技總經理鄭偉解釋稱:“選擇混合機制砂項目,一方面是看好市場前景,機制砂相比目前的天然砂成本要低;另一方面則是根據環保要求。”他介紹,當前海沙、河沙開采已受限,建筑市場對混合砂的需求缺口增加。根據市場需求,公司將以機制砂、天然砂為原料,配套生產線兩條,引進西北污水處理廠中水循環利用供生產用水,可日產混合機制砂6萬噸。
據悉,該公司正在與浙江大學等高校合作,在技術上尋求突破;企業將致力向節能型、技術型、高附加值型轉變,成為行業標準制定者。項目正式投產運營之后,該公司將依托港區碼頭,探索發展混合砂、礦石貿易、交易及金融物流等服務功能,提升港口發展含金量,進一步帶動舟山港大宗散貨的吞吐量。未來,這里將會崛起長三角地區規模最大的臨港混合機制砂加工制造基地。
曾是浙江“明星”船企破產四年后終于拍賣成交
圖:2014年1月4日,浙江正和造船自主研發的首艘低碳環保型“和融”號67000噸散貨船順利下水。
據了解,總部設于舟山的正和造船成立于2004年,于2007年的市場高峰期投產,曾是浙江省的“明星”船企。該船廠擁有兩座船臺,可建造Kamsarmax型規模的船舶。在高峰時期,正和造船最多時每年可交付15艘船,并一度招聘超過4000名工人。
2014年,正和造船曾入圍工信部發布的中國造船業第一批正式版“白名單”,是第一批“白名單”中浙江省7家企業之一。然而,受國內造船行業持續低迷影響,正和造船主營業務利潤難以支持財務成本,因資金鏈斷裂陷入困境。
2015年6月30日,定海法院裁定受理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的重整申請。7月24日,裁定正和造船及其控制的三家公司合并重整。同年11月10日,召開了正和造船等四家公司第一次債權人會議。
2015年3月,正和造船向舟山市定海區人民法院提出了重整申請。同年6月,定海法院裁定受理正和造船的重整申請;7月,裁定正和造船及其控制的三家公司合并重整。2015年11月,正和造船等四家公司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召開。
自2015年11月以來,正和造船曾多次公開招募投資人,但重整投資人未能最終落實。2018年1月16日,定海法院裁定宣告正和造船等四家公司破產清算。進入破產財產變價和分配階段后,正和造船曾在2019年1月3日和1月20日開啟過兩輪拍賣,但因無人出價,最終流拍。
去年8月底,正和造船經營性資產第三輪拍賣成交,這標志著受理了4年之久、總債務達26億余元的正和造船破產案接近尾聲。和海集團在收購正和造船后立即進入項目改造,選擇了混合機制砂項目,向環保建材進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