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上加霜?中國新數據法規加劇全球供應鏈困境
在歐美市場進入假期旺季、全球供應鏈危機加劇的背景下,中國新實施的數據法規導致船舶追蹤難度陡增,給本已脆弱的供應鏈帶來了又一重打擊。
中國新規導致船舶追蹤數據缺失?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于11月1日生效,增加了一系列新規,旨在加強政府對于國內外機構如何收集和輸出中國數據的控制。隨著新的數據法規實施,中國水域的船舶正在從航運追蹤系統中消失。
消息人士稱,雖然法規中沒有關于航運數據的具體規定,但新規帶來的直接后果是,中國的一些國內供應商已經停止向外國公司提供信息。這些數據非常重要,可用于提供貨運量的信息,并通過預測擁堵情況來幫助優化物流,從而使企業能夠對航線做出關鍵決策。
作為全球頂級的船舶跟蹤和海事情報提供商,MarineTraffic因此不得不面對來自中國重要航運定位數據的空白。該公司的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網絡團隊負責人Anastassis Touros稱:“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將對全球航運能見度產生很大影響,特別是我們即將進入繁忙的圣誕節假日季,世界各地的供應鏈已經面臨巨大問題。突然之間,我們不知道船舶什么時候出發,從哪里出發,我們也不能全面掌握AIS為我們提供的港口擁堵情況。”
VesselsValue估計,從10月28日到11月15日,中國所有水域的地面航運數據已經減少了90%。首席貿易分析師Charlotte Cook表示:“中國是煤炭和鐵礦石的主要進口國,也是全球主要集裝箱出口國之一,定位數據減少可能對海運供應鏈的能見度造成重大挑戰。”
另外兩個數據來源顯示,最近幾天地面AIS數據減少了45%。路透社報道引述廣東海事局一位官員的話稱,AIS規則是由北京總局制定的。其他中國官員沒有立即回應路透社的置評請求。
來自億海藍(北京)數據技術股份公司的一名員工告訴路透社,所有與外國實體的交易最近都被暫停,“這些變化發生在10月,我們現在只向國內用戶提供數據”。億海藍成立于2003年,其AIS數據平臺擁有250萬用戶,是全球航運大數據的領軍企業。
太空數據可補充但準確性降低
對于中國AIS數據的減少,香港數據科學家黃浩華分析稱,理論上來說,AIS系統應該有兩個系統來追蹤數據。一個是靠地面的發射站,這些應該是建立在中國境內;另一個會通過人造衛星來發送和收集數據。
即使沒有境內數據,人造衛星數據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補充信息。但問題在于,缺少了一個數據收集渠道或途徑,衛星在物理位置上距離地面又較遠,有機會出現信號不準確的情況,從而對數據分析、航運的優化和決策產生影響。
黃浩華從多方面列舉了影響。一方面影響在于,因為港口對船舶是有容量上限,尤其在疫情期間,及時了解船舶行駛的位置,某個海域或港口的船舶數量,港口擁堵和落貨情況,可以幫助船舶優化卸貨地點。例如在航行過程中,提前知道卸貨港口的飽和度,就可以提前嘗試去第二個地點卸貨,比如應該去浙江的港口落貨,還是去廣東、福建的港口落貨。
另一方面影響在于,了解船舶在某一水域的位置和航速,可以使供應商和客戶更有效安排裝卸工作,避免延誤船期。比如一艘船進入中國海域,但尚未抵達港口,在這之間,也需要了解這艘船是一天還是一個星期會到港,及時掌握船期延誤情況。
黃浩華指出,如果這些信息并不清晰,對貨運就會有很大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不只針對外來的船舶和海外公司。如果因為不公開或隱藏數據而導致優化延誤,對中國的港口、進口商和出口商同樣會造成損失。
另一方面,不僅對于國際貿易公司的重要參考作用,AIS系統所提供的船舶定位等數據信息對其它船舶、港口以及一些組織同樣有很大幫助,包括展開海上救援行動也需要AIS數據,而來自中國的相關數據大量缺失,必然會對所有這些事項都造成阻礙。
供應鏈壓力加大困境將持續至2022年
來自中國的航運信息缺乏對于供應鏈困境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大部分專家預計,供應鏈危機可能將延續到2022年。
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供應鏈創新中心主任Panos Kouvelis表示,信息的缺乏令供應鏈堵塞問題雪上加霜,特別是歐美將進入繁忙的圣誕假期,美國的供應鏈面臨巨大挑戰。
他指出:“對于一個超載的航運和港口管理系統,透明度和數據分析在管理中至關重要。特別是當系統處于‘瓶頸狀態’時,需要實時數據進行靈活處理。一個直接的觀察是,由于缺乏跟蹤數據,很難估計港口的負荷,并很難在需要時有效地改變船舶航線。”
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副教授Vidya Mani表示,由于交貨期往往長達數周,當無法追蹤航運信息時,商家傾向于訂購更多貨物,反過來加劇了航運堵塞和溢價,并推高商品售價。
“如果沒有可靠的跟蹤系統,我們將看到訂購和安全庫存政策的變化。在短期內,我看到公司下了多個訂單,只是為了安全起見。我還看到航運和物流服務中出現了一個差別費率系統,默認跟蹤信息是不可用的,必須付費購買。”
進入旺季,美國港口擁堵持續惡化。根據南加州海洋交易所在11月15日發布的消息,當天大霧寒冷天氣下各類進港船舶達到了170艘,比之前一周增加了10艘,再創歷史新高,其中114艘為集裝箱船,包含31艘在泊位碼頭卸貨或裝載貨物的船舶與83艘在海上錨定或停泊的船舶。為了能夠減少船舶擁堵,美國洛杉磯港和長灘港已經從11月16日開始實施新的排隊流程,以便更好地管理兩個港口的船舶流量。
經濟學人智庫的國際商業和法規專家Andrew Viteritti預計,美國的供應鏈壓力有望在明年年中得到緩解,供給和需求屆時將達到相對平衡,但這個時間線受到疫情發展的左右。
Panos Kouvelis也認為,大多數供應鏈中斷將在明年夏季得到恢復,但這取決于中國的能源危機的是否能夠有效解決;“中國潛在的能源危機,特別是在真正寒冷的冬天,可能會導致工廠和港口進一步臨時停電。這將推動另一波供應鏈的中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