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換新名!北海造船欲打造全球知名船海企業
圖:1月9日,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為交銀金融租賃及KMARIN GROUP建造的32.5萬噸礦砂船9號船順利出塢,喜迎新年開門紅。
在脫離武船集團升級成為中國船舶集團二級子公司之后,青島北船重工正式更名“北海造船”重新啟航。
近日,青島北海船舶重工發布更名聲明,公司名稱變更為“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
1月7日,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召開改革工作會,會上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埥表示,本次改革,公司由集團公司的三級單位調整為二級單位,由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更名為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
此前,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中國重工已經于去年12月30日發布公告稱,將全資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97.59%股權全部劃轉至公司直接持有,本次整合完成后青島北船將成為中國重工二級子公司。
通過本次整合,中國船舶集團進一步鞏固青島北船在超大型礦砂船、大型散貨船、大型修船改裝等領域的優勢地位,大力拓展集裝箱船、大型油船等主建船型,充分發揮青島北船作為海西灣造修船基地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努力將青島北船發展成為主建船型突出、造修技術先進、質量效益領先、品牌影響力大、綜合競爭力強的全球知名船海企業。
據了解,青島北船始建于1898年,是青島船舶工業的發端。在長達120多年的歷史中,青島北船歷經四次搬遷、擴建,逐步發展成為青島船舶工業的“龍頭”企業,在規模、設施能力、建造產品、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有本質的飛躍。
2002年1月,由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對青島北海船廠進行資產重組,注冊成立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6月,為支持青島舉行2008年奧帆賽建設奧帆基地的需要,企業整體搬遷至青島海西灣造修船基地;2016年,青島北船與武船集團實施資源整合,成為武船集團控股子公司。
青島北船所在的海西灣造修船基地為國家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三大造船基地的重點項目之一,為國內最大的現代化造修船基地之一,對提升環渤海地區裝備制造業的綜合實力、促進山東省經濟發展及構建我國船舶工業大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青島北船占地面積450萬平方米,造修船碼頭6公里,大型船塢6座,建設有600噸龍門吊6臺,350噸龍門吊2臺,200噸龍門吊2臺。具有建造各類民用商船和海洋工程及浮式結構的能力,年造船能力300萬載重噸,年修船212艘,生產救生艇500艘,海洋平臺4座。
2008年至今,青島北船已批量交付18萬噸散貨船 40余艘,該船型先后榮獲青島名牌和山東名牌,被譽為中國型散貨船。承建交付8.2萬噸散貨船16余艘。成功建造全球首制25萬噸礦砂船,現已累計交付12艘。成功交付2艘11.3萬噸成品油船、8艘40萬噸超大型礦砂船、4艘6.4萬噸木屑船,32.5萬噸礦砂船、21萬噸散貨船已批量交付。
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目前青島北船手持訂單共計40艘697.5萬載重噸,包括25艘散貨船、3艘325000載重噸超大型礦砂船(VLOC)、2艘成品油船和10艘集裝箱船,手持訂單交付安排一直延續至2024年。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4月青島北船成功承接法國達飛輪船10艘常規動力5500TEU集裝箱船訂單,訂單總額約40億元。這筆訂單是青島北船在集裝箱船市場的首次突破,標志著北船重工在船舶業由傳統船型向高附加值船型轉型升級。
海工裝備方面,青島北船先后建造交付“齊魯第一船”——10萬噸級“海洋石油115”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輪、“亞洲第一駁”——3萬噸導管架下水專用駁和國內最大的座底式海洋鉆井平臺——“中油海33”等10余座平臺。目前,青島北船正在建造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以及俄羅斯大型浮船塢和3500噸起重船。
修船方面,青島北船是北方重要的修船基地,修船區擁有國內最大最長30萬噸修船塢、15萬噸修船塢和10萬噸浮船塢,配置一臺500噸門式起重機,修船總量及經濟運行質量居于國內行業前列,常規修船市場遍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下半年,青島北船還接手維修了因為堵住蘇伊士運河而登上全球熱搜的“長賜”號集裝箱船,該船已經于去年11月完成修理重新啟航。
船舶配套方面,青島北船通過自主研發,形成了國內知名品牌——BH系列玻璃鋼救生艇、救助艇和配套吊艇架及收放裝置。同時,新開發鋁合金高速快艇、特種材料快艇及無人艇等產品,其中6.5米無人艇榮獲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船舶管系、鐵舾、單元模塊配套制作在國內首屈一指,具備強大的管子加工能力和舾裝件制作能力,能夠滿足各類產品生產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