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運運價居高不下監管調查恐成關鍵變數
隨著全球塞港持續,集運市場今年預計又將迎來高運價的一年,但監管機構的反壟斷調查恐將給市場發展帶來變數。
自1月中旬至2月25日,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連續六周下跌,累計跌幅5.41%至4818.47點,創兩個半月以來低點。業界人士指出,通常而言春節前后運價下調屬于正,F象,元宵節之后工廠復工、貨量增加,許多集運公司計劃2月下旬調漲運價,但今年顯然行不通,推遲到3月。
貨代業透露,目前除了歐洲線運價下調,美國線一些集運公司則按兵不動,有些則是微調,錯開調漲時間與漲幅。日本海洋網聯船務(ONE)已經通知美國線3月1日起調價,預計每FEU上漲數百美元。陽明海運則將調價時間延遲到3月底。
目前,美國港口依然嚴重擁堵,船舶周轉率下降支撐運價上行;歐洲線運價下調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俄烏戰事,增加船舶調度難度。整體而言,歐美需求持續強勁,尤其是美國,加上4月美國長約重新協商,運價勢必繼續上漲,還有美西碼頭勞資協商可能引發罷工擔憂,塞港問題可能持續到第三季度旺季,幫助運價維持高檔。
近期一份報告指出,今年美國線長約運價至少翻倍,年進口量小于25萬TEU的中型直客,美西線每FEU簽約價在6000到8000美元之間,美東線每FEU為10000到12000美元,近日已傳出美西的長約價已經到了10000美元。過去經常拖到5月合約過期都還沒簽署的長約,估計今年多數會在3月簽完。
另外,由于今年交付的新船不多,加上持續的塞港估計會抵消20%-30%的運力,集運公司因為長約相互簽有保證貨量、保證艙位,對于長約簽署的保證艙位量會特別謹慎。在艙位有限的情況下,越大的客戶反而越不占優勢,特別是突然大量出貨的客戶,反而是中型客戶配合度高,合作壓力也小,特別受歡迎。
在過去18個月居高不下的運價壓力下,各國貨主已經向主管單位投訴。美國司法部反壟斷部門、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澳大利亞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加拿大競爭管理局、新西蘭商務委員會在今年2月中旬利用全球情報網成立工作小組,發起壟斷及操縱運價調查。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稱,盡管收到多起投訴,但還沒任何可能違反法律的證據。
業內人士認為,以美國為首的五國監管機構聯手,將針對集裝箱航運業有無壟斷和操縱運價行為將成為影響今年運價走勢的關鍵變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