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投入低產出?養殖工船熱該降溫了!
2022-11-23 21:45:54
來源:澎湃新聞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圖:2020年12月,“國信1號”在青島北海造船廠啟動建造。2022年5月20日,成功交付運營。“國信1號”船長達249.9米、載重量達10萬噸。在甲板下的船艙里,分布著15個巨大的養殖艙,單個養殖艙的水體量比2個標準游泳池還多,養殖的魚類在船艙里成長。
養殖工船何許物也?簡言之就是集海產品繁育、養殖、加工生產等于一體,具有自航能力的海產品海上養殖生產加工廠。
養殖工船、桁架類網箱、重力式深水網箱是深遠海養殖設施的三駕馬車,但“國信1號”橫空出世后,養殖工船仿佛獲得了某種神力,引無數擁躉競折腰——深圳計劃建造4艘、珠海計劃建造10艘,其他城市也躍躍欲試。青島這邊更不客氣,號稱要在“國信1號”順利運營基礎上,快速迭代升級船舶與養殖系統,陸續投資建造50艘養殖工船,配以13艘補給船、油料加注船、綜合試驗船,形成總噸位過千萬噸的12支國際領先的標準示范船隊。
從行業趨勢看,養殖工船尚處于發展初期,需不斷迭代,各地上馬項目固然激情可嘉,但最好還是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一、養得貴就須賣得貴
深海養殖的本質是低成本、低風險養出高質量、高效益海產品,哪種方式能低耗高效地養出海產品就用哪種方式。
但現有養殖工船是高碳、高能耗、高成本模式。以“國信1號”為例,且不說4.5億的造價,單是運營成本收益能不能平衡就是個問題。深遠海養殖所處海域遠離大陸,船運生產生活物資成本高,受惡劣天氣影響大,海工型網箱需具備一定的物資存儲空間和能力,以降低運輸成本;在開闊海域開展養殖活動,養殖工人難以獲得陸地和島嶼支撐,人員食宿問題必須在海上解決;為隔離病源,提高成活率,養殖工船要從幾十米的海水中取水,一天24小時不間斷換水16次,這一切要靠傳統的柴油發電驅動,不僅昂貴、補給困難,而且還會產生廢氣、廢水、噪聲等污染。
//“國信1號”工作狀態
這也是為什么歐美最先提出養殖工船概念但卻難以大規模推廣的原因。土耳其、西班牙、美國、法國、日本等都有涉及養殖工船,但多處于概念設計、可行性研究和試驗階段。如西班牙的deBartolome等提出半潛式金槍魚養殖工船設想,沿地中海、幾內亞灣、澳大利亞等海域的漁場接運活捕金槍魚幼魚,在10個月內將藍鰭金槍魚養成后,到達日本海域出售。挪威MarineHarvest公司也提出海上浮式生產平臺設計方案,將載重噸15萬噸的舊船改造后開展三文魚循環水養殖。
為快速實現價值,“國信1號”專注大黃魚、石斑魚、大西洋鮭等高端魚種養殖,將在黃海千里巖、東海舟山列島、臺山列島和南海南澎島間開展養殖作業,但海上養魚畢竟不同于海上能源開采,后者是高投入高產出的;養殖畢竟不同于捕撈,后者不需承擔養的成本。
二、養得好才是真的好
市場化行為更注重投入產出,全球漁業養殖最先進的挪威,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間,養殖成本就從53克郎每公斤下降到16克郎每公斤,降了70%。
//Ocean Farm 1
近10年,海工型網箱技術層出不窮。2017年,由挪威薩瑪爾(SALMAR)集團設計研發、中船重工武船集團建造的世界首座深海半潛式智能網箱“Ocean Farm 1”,開啟了全球大規模深遠海智能化網箱建設的序幕。“Ocean Farm 1”深遠海養殖網箱融合了先進的養殖技術、環保理念和現代化海工設計于一體,有效養殖水體超過25萬立方米,可在水深100-300米開放海域使用,抗風等級12級,僅需3~7個人便可勝任150萬條三文魚的養殖任務。
為免受海虱病害影響,挪威也開始研發玻璃鋼或鋼材構筑的海上封閉式養殖系統。與開放式網箱養殖系統相比,取水口遠離表層海水,可以有效控制養殖病害發生,養殖三文魚密度可達70公斤/立方米,是網箱養殖的3.75倍以上。挪威EidsfjordS jofarm公司研發的Eidsfjord Giant封閉式養殖工船已于2021年獲得挪威政府頒發的創新許可證,計劃將三文魚養到2-2.5公斤后再轉移至網箱養成,預期產能將達到5千噸以上。
由于養殖工船實例少,基于養殖效果、投資回收期、凈現值等的經濟性研究極少。
//半潛式波浪能養殖平臺“澎湖號”漁業養殖示范(工作狀態)
倒是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建的全球首臺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游平臺樣機“澎湖號”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澎湖號”采用了波浪能、太陽能加儲能的方式為海上漁業平臺提供充足、穩定的電力來源。該平臺于2018年12月在招商局重工深圳公司開工建造,2019年6月交付使用,可提供1.5萬立方米養殖水體,能夠在15-100米水深海域使用,設計壽命20年。平臺搭載了自動投餌、魚群監控、水體監測、活魚傳輸和制冰等現代化漁業生產設備,在海洋可再生能源驅動下實現智能化養殖,僅需一人即可承擔所有養殖任務。其半潛船型和方形的圍網設計也為維修提供了便利,該平臺紅色養殖部分工作時下潛在水中,需要拖航、檢修、保養、網箱清理和消毒時,則可以上浮,方便工作;拖航時僅需一條拖輪牽引即可在海上航行,不僅具有很好的便利性,還可大大減少網箱海上拖航的成本。
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前幾年在海工領域行業不景氣的形勢下,海工裝備制造和游資高調介入深遠海養殖產業,對推動深遠海養殖裝備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封閉式養殖工船除具有封閉式養殖系統的基本特點之外,還可以游弋在更開放的遠海,利用不同海域季節性水文條件,構建全程適宜、水質優良的水溫環境,可主動躲避臺風侵襲,達到高效安全生產的效果,這是其固有優勢。
但由于運營周期長,也面臨不確定性。養殖工船從設計、建造、試航到交船,周期約2-3年,投產后預期使用壽命15-25年,在營運期間其技術、營運、經濟等各方面都會變化,因此在設計方案時,不僅要考慮到平臺近期狀況,也要對未來20年的發展趨勢做出相應預測。
本人始終對這種把養殖上中下游集中到一條船上的垂直一體化模式心存疑慮,一是違背了專業化原則。以挪威新造養殖工船來看,也是陸海接續的養殖模式。二是現有模式對下游與文旅集成反而拓展不足。這么大一條船(都30萬噸了)是僅僅靠養殖業來實現增值還是靠一二三產業融合來實現增值,確實需要好好思考。三是低碳養殖方式必須提上議事日程。這是一個大的趨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養殖工船概念剛剛提出時還是《京都議定書》時代,現在已COP27(第27次締約方峰會)了。
文|胡振宇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前海分院副院長、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深圳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