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第一救” !上船院自主研發設計“南海救103”號投入使用
1月30日,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自主研發設計、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為交通運輸部南海救助局建造的被譽為“全球第一救”的深遠海大功率多功能綜合救助船“南海救103”號正式投入使用。這艘升級版的14000千瓦大型深遠海多功能救助船,是我國迄今為止研發設計建造的主尺度最大、綜合救助能力最強、科技含量最高的新一代“深海救助母艦”,是目前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深遠海全天候、大功率、多功能綜合立體救助船,也是提升我國深遠海綜合救助和應急處置能力的國家工程。
“南海救103”號總長136.9米,型寬26.7米,型深11米,設計吃水6.5米,滿載排水量19000噸,系柱拖力350噸,入級中國船級社(CCS)。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艘被譽為“全球第一救”的“南海救103”輪亮點多多,彰顯了我國在深遠海求助船領域全球領先的設計建造能力。
——性能優越。該船設置了前傾式球鼻首型船首,巡洋艦式船尾,主推進采用柴-電混合推進系統。同時配備雙固定導管可調螺距螺旋槳,雙懸掛式流線型襟翼舵,航速可達17.5節,具有優越的快速性能。首尾部設置的管隧式推進器,以及首部的伸縮式推進器,保證了船舶三級動力定位能力,具有優秀的操縱性能。
——適應性強。該船續航力達16000海里,自持力達90天,在蒲氏12級風力條件下可安全航行。同時,該船配置了1對收放式減搖鰭、1套可控被動式減搖水艙,極大提高了船舶深遠海的適航性,在高速航行、低速巡航和值守待命的救助作業全過程均具備優越的耐波性能。
——人員搜尋和應急搶險救助功能強大。該船配備無人艇、救助艇、救生筏/圈/網/吊籃等專業救生設備,可搭載獲救人員200人,可完全勝任深遠海人命救助需求。該船還配備有封艙設備、萬向堵漏板、排水泵、水下焊接和切割機,可滿足海上突發海損或遇難艦船的應急搶險救助作業需求。
——船舶救助拖帶、起吊作業能力卓越。該船主甲板尾部設有尾滾筒,配置1臺500噸拖纜機及配套的鯊魚鉗、擋纜樁、艉滾筒和擋銷等,具備對海損或遇險的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大型/超大型運輸船舶的救助拖曳能力。主甲板配置1臺具有升沉補償功能的250噸大型起重機和1臺350噸海上起重A字架等設備,能夠輕松勝任水下救助打撈作業的要求。
——?樟Ⅲw搜尋救助支持。該船配備大型直升機機庫、大型直升機起降平臺以及相應的直升機助降系統,可適應多種直升機機型入庫停放,并配備加油、充電等附屬設施,可執行?樟Ⅲw救助及聯合巡航作業。
——對外消防滅火及應急補給能力。該船對外消防滅火作業能力優秀,配置有4臺對外消防水炮設備,可達到二級對外消防滅火作業能力,能撲滅受災遇險艦船或海洋工程設施的大火級火災。同時可完成應急物資的供給,對遇險船舶供給油水、電力、甲板物資等。
——專業溢油污染監測及回收能力。該船可搭載多種海面溢浮油回收模塊化設備,并可通過雷達實時監測溢油污染情況,有效實施海上大面積溢浮油的清理和回收作業。
——先進的智能化信息傳輸與應急指揮系統。該船配備了智能化信息傳輸與應急指揮系統,可實現船舶和救助信息系統的智能管理,實現海上信息搜集處理,達到船—岸、船—船、船—直升機、船—人數據的實時共享、高效傳輸的效果。
——拓展功能豐富。該船配備1套全海深多波束探測系統,設置2個ROV(水下機器人)專用艙室和6000米/3000米級ROV工作站各1套,并搭載6000米級TAUV(拖曳式潛航器)/AUV(自主式無纜潛航器)系統,中部預留直通海洋的大型“月池”,可以為飽和潛水作業提供有效支持。
該船的正式投入使用,填補了中國深遠海綜合搜救能力的空白,將更加有效地服務國家“交通強國”“海洋強國”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處置應對各類海上突發事件,執行深遠海遇險船舶、航空器搜尋救援等任務,為南海海上運輸、海洋資源開發等提供安全和服務保障,參與全球海上搜救和國際救援行動,維護海上運輸通道安全,對于保障中國南海海域海上人命安全和海上物流鏈供應鏈通暢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上船院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涉足海洋救助船這一領域,先后研發設計了1940千瓦、4000千瓦、8000千瓦以及14000千瓦等一系列救撈主力船型,一次又一次刷新了我國乃至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海洋救助船的紀錄,為中國海上救助打撈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了中國船舶的智慧和力量。
特約記者何寶新
攝影:張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