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大船廠共招20000人!外籍勞工成“救世主”?
外籍勞工正在迅速“占領”韓國的造船廠。
在位于韓國慶尚南道巨濟市的韓華海洋巨濟船廠(原大宇造船玉浦船廠)衛生間內,“不要把衛生紙丟進馬桶”的韓文下面,總共標記了尼泊爾、越南、緬甸等7種外國語的說明文句。在該船廠的工作場所,隨處可見不同國籍的外籍勞工,握著電焊槍的大部分都是外籍勞工,午餐時間在餐廳就餐的外國人比韓國人還多……事實上,位于韓國蔚山市東區的HD現代重工蔚山船廠的情況也與此相似,來自不同國家的外籍勞工正在成為韓國造船企業焊接作業的主導力量。
外籍勞工占比達30%,韓國船企今年還將再引進5000人
自2010年以來,由于造船業長期陷入不景氣的泥淖,大量韓國本土的生產一線工人離開了船企。最近3~4年來,隨著全球造船市場的逐漸升溫,韓國船企承接了大量的新船訂單,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也凸顯出來,生產一線空缺的崗位基本只能由外籍勞工填補。
韓國造船業界相關人士表示:“3~4年前當新船訂單開始恢復增長的時候,韓國船企就已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但由于造船業工作強度大,薪酬又不具備競爭力,導致韓國人尤其是年輕一族回避到船廠工作的現象不斷蔓延,船廠也因此很難招到本國工人。” 同時,由于韓國造船業的轉包企業員工待遇低下、工資遭拖欠、工傷事故多發等,越來越多的一線工人特別是轉包企業員工離開了造船業,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也愈演愈烈。
在韓國,造船一線生產崗位被稱為“3D工種”, 也就是“臟(Dirty)、累(Difficult)、險(Dangerous)”的崗位,由于本國人不愿意到船廠工作,因此,外籍勞工的出現一度視為韓國造船業的“救世主”。
為解決造船業的勞動力短缺問題,韓國政府近年來開始放寬對外籍勞工的限制。此前,在對造船業外籍焊工進行簽證審查時,需要資格證、經歷證明書、技能驗證確認書等,但從2023年1月開始,可臨時免除提交經歷證明書2年。同時,各企業允許引進外籍勞動力的比率擴大到30%,打破了之前20%的限制。
目前,在韓國5家大型造船廠HD現代重工、現代尾浦造船、現代三湖重工、韓華海洋、三星重工工作的外籍勞工總數已達14100多人。其中,HD現代重工最多,達到3500人,其后依次是現代三湖重工3000人、韓華海洋3000人、三星重工2400人、現代尾浦造船2200人。
現在,外籍勞工占各船廠內部合作公司(轉包企業)員工總數的比例已達到約30%,主要在生產現場從事分段焊接作業。
韓國業界相關人士表示,預計韓國船企2024年將追加引進5000名外籍勞工,也主要從事焊接工種,屆時韓國船廠的焊工崗位將有近一半由外籍勞工填補?陀^的看,外籍勞工給正在經歷慢性勞動力短缺的韓國造船廠注入了活力。盡管他們側重于分段焊接這一相對簡單的工作,但對韓國船企消化已累積了3-4年的工作量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各種矛盾逐漸凸顯,超六成外籍勞工想離開船企
如今,行走在韓國主要船企的工作現場,到處可見來自東南亞等地的外籍員工。但是隨著造船廠里外國人的增多,矛盾正在逐一產生。
首先,文化差異非常嚴重。盡管韓國民眾對于外籍勞動者的接受程度正逐漸提高,表示接納外籍勞動者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他們不擔心被搶走就業崗位或引起社會矛盾。但是,韓國人對外籍勞工的態度卻并不平等,外籍勞工在韓國也得不到身份認同。不僅外國人無法適應韓國勞動者的“上命下服式”文化,在觀念和飲食習慣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此外,平均年齡30多歲的外籍勞工與大部分為40歲以上的韓國工人之間的代溝也很大。同時,外籍勞工來自多個不同的國家,因語言和文化不同,相互排斥的傾向也很嚴重。
其次,外籍勞工中的非熟練工人比例很高。許多外籍勞工在沒有接受焊接等基本培訓的情況下就進入了造船廠,導致非熟練工人拿起焊槍的情況相當普遍。韓國某船廠相關人士表示:“韓國政府向外籍勞工發放E-7(符合尖端科技領域就業建議特定活動)簽證,并免除了當地6個月的事前培訓。他們進入韓國船廠后,由船廠進行簡單的內部培訓后就立即投入使用,因此焊接水平不可能很高。”
再次,待遇問題也日益突出。外籍勞工在韓國工作,需要繳納與韓國公民等額的稅,卻享受不到應有的福利;還要繳納比韓國公民更高的醫保、社保,卻沒有與之匹配的待遇。而外籍勞工對此卻不敢反抗。據悉,在韓國現有的雇傭許可制中,以最長3年為單位簽訂合同是普遍的,但E-7簽證大部分是以1年或最長2年為單位續約。因此,如果外籍勞工對船廠內部合作公司或外包企業做出“令人反感”的行為,就會出現續約失敗,回到本國的情況。在此背景下,外籍勞工連加入工會的想法都不敢有。據調查,目前韓國船廠的外籍勞工中還沒有加入工會的事例。一位轉包企業工會相關人士表示:“最長9年但以1年為單位續約的外籍勞工看合作公司老板的眼色,所以不敢加入工會。”
最后,外籍勞工和資方對工資的看法也存在很大差異。韓國某船企的一位高管表示:“剛開始的時候,外籍勞工還會對相比本國較高的工資水平感到滿意,但是工作1-2年后,經常會表示不滿,說‘為什么我們不能拿到像韓國人一樣的工資’。” 據韓國金屬工會從2023年5月到9月,以在造船廠工作的來自10個國家的410名外籍勞工為對象進行的“造船業移居勞動者實態調查”結果顯示,64%的外籍勞工表示想離開造船廠。他們最大的理由是“工資水平低于勞動強度”。目前,外籍勞工的工資被限制在韓國最低工資水平。即使他們得到加班補貼,也會被轉包企業以伙食費和住宿費等名義扣除,因此很難擺脫以2023年為基準的“一般工資每月270萬韓元(約合14700元人民幣)”的收入結構。此外,外籍勞工要跳槽到其他船廠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總之,韓國船企的高壓管理和微薄的待遇,使外籍勞工的穩定性存在巨大隱憂。雖然韓國船企為了留住外籍勞工,正在運營多個相關項目,但還遠遠不夠。目前,韓國船企僅僅是制作并分發外籍勞工生活指南,或按不同國別分別聘用一名翻譯和一名協調員。對此,韓國業界相關人士表示:“在生產現場,對外籍勞工的依賴度正在上升,總有一天也會出現外籍勞工工會,F在,船企應該努力消除韓國人與外籍勞工,以及不同國家外籍勞工之間的矛盾,致力于決外籍勞工的身份認同問題,以更加包容的心態平等地對待他們,最終使韓國船企成為‘跨國熔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