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20艘訂單將近?臺灣最大造船廠力拼商船
在順利完成私募增資之后,臺船今年決心力拼商船訂單,這家持續虧損了多年的臺灣地區最大造船廠正在將LNG和甲醇等替代燃料船舶作為未來重點發展方向。
最快上半年簽單?臺船瞄準本土集運巨頭超20艘新造船需求
1月22日,臺船董事長鄭文隆表示,2024年臺船將全力沖刺商船業務,目前臺船造船產能在全球市占率雖然只有0.6%,但臺灣地區四大集運公司長榮海運、陽明海運、萬海航運、德翔海運運力總計占全球市場10%以上。臺船已在爭取集裝箱船、海工船等商船新訂單,最快上半年有好消息。
臺船剛剛完成了新臺幣19.58億元(約合人民幣4.52億元)的私募增資,實收資本額為新臺幣127.45億元。按照計劃,臺船將使用私募所得充實運營資金,希望擴大商船等四大業務。
鄭文隆表示,商船是臺船強項,臺船在2015年之前年年獲利,主力即來自商船業務貢獻。目前在國際商船建造市場上,中國大陸、日、韓各大船企搶單激烈,而且中國大陸和韓國造船廠都有政府金融政策支持,反觀臺灣地區造船業供應鏈不完整、無法達成規模經濟,重要船用設備需要進口,導致造船成本遠高于國際行情20%-30%。因此,臺船希望臺灣地區政府能夠提供配套措施,鼓勵臺灣地區船東留在臺灣造船。
據悉,臺灣地區“行政院”準備協助推動造船產業扶植政策,包括提供航運公司融資利息、港口使用、用鋼等優惠。與此同時,長榮海運、陽明海運、萬海航運最近都傳出有新造船規劃,其中陽明海運和長榮海運計劃訂造1800-3000TEU支線船,陽明海運預估將訂造15艘,而長榮海運將訂造5-6艘;萬海航運的新造船需求則為10000TEU以上大型船。
臺船曾在支線船建造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據國際船舶網了解,臺船“明星”船型2800TEU船曾相繼承接長榮海運和陽明海運各10艘訂單,這20艘新船在過去幾年陸續交付,是亞洲航線熱門的支線船主力,還曾經分別登上英國皇家造船工程師學會(RINA)2017與2020年世界名船錄封面。
與此同時,臺船也有能力建造大型集裝箱船,臺船曾于2013年承接了陽明海運5艘14000TEU集裝箱船訂單,這批新船在2016年至2017年間陸續交付。這也是臺灣地區建造的最大集裝箱船。
不過近兩年來臺灣主要集運公司均未在臺船下單訂造新船,僅有臺船自建4艘3000TEU集裝箱船在2022年出售給萬海航運,每艘售價約為5200-5400萬美元,最后一艘在2023年12月交付完畢。
手持訂單212億元,臺船布局LNG和甲醇燃料綠色船舶
隨著私募順利完成,鄭文隆指出,今年臺船運營表現一定優于去年。目前,臺船手持訂單總額達925億元(約合人民幣212.01億元),交付船期排至2031年,主要業務類型涵蓋商用船舶、臺艦臺造、海上風電、石化建設等多元化業務。
據國際船舶網了解,臺船成立于1973年,是臺灣地區船舶行業的旗艦企業之一,也是臺灣規模最大的造船廠。商船作為臺船的本業,過去幾年來卻因國際新造船市場低迷、訂單減少而持續虧損,為此臺船進行了轉型調整,規劃新四大事業發展藍圖力拼扭虧為盈。2023年,臺船營收新臺幣218.98億元(約合人民幣49.44億元),年減0.43%,前三季度每股虧損新臺幣3.86元,12月單月轉盈。其中商船業務占營收不到5%,由于商船毛利率至少2%以上,臺船今年再次將目光轉向商船業務。
鄭文隆稱,船東紛紛投入節能環保船的建造,同時由于目前國際環保減碳法規日趨嚴格,新建雙燃料船舶需求增加,而這當中主要是以LNG動力及甲醇動力船占大多數。臺船擁有優良的商船建造技術、多元性船舶設計能力以及深厚的技術研發基礎,順應趨勢完成臺船環海海上風電大型浮吊船“環海翡翠”(Green Jade)輪與實習船“御風輪”采用LNG燃料的規劃。
“環海翡翠”輪
此外,臺船積極布局采用甲醇燃料的商船準備工作。去年12月初,在上海舉行的2023中國國際海事會展上,臺船設計的2500TEU甲醇動力支線集裝箱船獲得英國勞氏船級社(LR)頒發原則性認可(AiP)證書,這是臺灣地區建造的替代燃料船舶首次獲得批準。
鄭文隆表示,臺船將做足準備爭取商船訂單,使臺船在國際造船市場持續發揮競爭力,展現臺船積極投入綠色能源船舶領域的決心與領導地位。
在其他環保船型方面,子公司臺船動力已有船舶電動化經驗,成功整合過100噸客渡輪、湖泊電動船及成功將游艇動力系統外銷日本,電動船舶的技術實力已獲得國際肯定。臺船也在積極爭取高雄市輪船公司3艘電動渡船業務,由子公司臺船動力提供電動推進系統動力整合,其中第一艘已完工交船。臺船動力去年底也與丹麥跨國船舶電推系統巨頭丹佛斯簽署合作意向書,未來臺船將挺進國際電動船舶市場,目標還要拓展到商船市場。
在自有船隊運營上,除先前建造大型運輸駁船,近期也增添了一艘三用工作船“Titan浩克”輪加入臺船的海工船隊陣容。同時,旗下子公司臺船環海預計將在2024年1月開始獲利,該公司旗下“臺船翡翠”輪作為臺灣地區首艘自建大型風電安裝船雖然造價嚴重超支,但目前享有很好的租金水平,預計8年以后造價可以全部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