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造散貨船價格高企,回報率卻難以計算
2024-06-03 19:25:16
來源:勞氏日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新船訂單面臨壓力:回報難以計算
散貨船的新船價格持續上漲,已達到15年來的最高水平,然而現貨運價與過去五年的平均水平大致相符。訂購數量受限并不令人意外。
當前的干散貨運費或運費前景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然而,新造散貨船的價格(以及其他航運領域的新造船)繼續飆升。
這引發了一個問題:船東要對未來運價回報有多大信心,才能確保當今新建散貨船的價格在合理范圍?
“自年初以來,散貨船的新造船價格已達到15年來最高水平,其他領域的新造船價格也都有增長,”Veson Nautical的高級內容分析師Rebecca Galanopoulos Jones在一份報告中表示。
根據Veson Nautical的數據,目前的capesize新造船定價為6963萬美元,自年初上漲5.45%,同比上漲12%。Panamax新造船價格大概為4000萬美元,同比上漲10%,而supramax新造船價格為3726萬美元,同比上漲8%。
Stifel:造船廠追求利潤,帶動新造船價格上漲
其他船型的新造船需求也推高了散貨船的價格,亞洲造船廠現在已經積壓了大量集裝箱船和LNG船的訂單。
“新船價格每周都在不斷上漲,” Stifel分析師Ben Nolan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截至上周,價格只比2008年9月的歷史最高紀錄低3%。”
Nolan稱,過去四年(自新冠低谷以來),各類船舶的平均新造船價格上漲了45%,散貨船的價格也幾乎一直保持增長,上漲了37%。
他指出,鋼鐵價格是一個因素,但自今年年初以來,鋼鐵價格已下降三分之一。“因此,雖然鋼鐵在價格上漲中起到了一部分作用,但它顯然不是主要推動因素。”
勞動力短缺是另一個限制因素,“尤其是在韓國,韓國的造船廠通常建造更復雜、成本更高的船舶。”
然而,Nolan認為,“造船價格的最大增長推動因素是造船廠的盈利”。他表示,2023年與2022年相比,亞洲上市造船廠的營業利潤率上升了9.3%。
“展望未來,隨著更多高價船舶的交付,利潤率應該會進一步提高。
“航運業是一個繁榮與衰退輪番發生的周期性行業,但相比之下,造船業的周期性更強。目前,造船廠正經歷著一個繁榮市場,并且價格不太可能在短期內下降。”
干散貨運費低于新造船的盈虧平衡點
干散貨現貨運價接近過去五年的平均水平,處于盈利水平。根據Clarksons Securities的數據,上周四,capesize的即期運價2.28萬美元/每天,panamaxes為1.59萬美元/每天,而supramaxes為1.42萬美元/每天。
根據Clarksons Securities的數據,截至上周,capesize一年期租租金為2.75萬美元/每天,panamaxes為1.82萬美元/每天,supramaxes為每天1.59萬美元/每天。
與油輪領域相比,干散貨市場的情緒要低調得多。有很多聲音預測油輪運價可能在未來一年內飆升,但沒有人預測干散貨航運即將出現高峰。
在上周二的Diana Shipping電話會議上,總裁Anastasios Margaronis表示:“我們對2025年持謹慎態度。我們同意......干散貨船舶行業的供需平衡在2025年初似乎有些偏軟,這可能導致運價市場較為疲軟。”
這種對運價的溫和情緒與不斷升高的新造船價格形成了鮮明對比。
Clarksons Securities計算出一個等價期租租金。該“門檻運價”可以讓投資者對新造船投資感到滿意,即提供11.5%的無杠桿回報率,而根據杠桿率的不同,這相當于大約15%的權益回報率。
考慮到目前的capesize新造散貨船價格(Clarksons Securities估計為7400萬美元,高于Veson Nautical的估計),這個“門檻運價”為每天3.2萬美元,是過去10年追蹤的平均運價1.61萬美元/每天的兩倍。
毋庸置疑,這并不是一個令人信服的投資案例。根據Clarksons Securities的數據,整體干散貨新船訂單占在役船隊的比例目前為9.3%,與一年前的7.1%相比僅略有增加,其中capesize散貨船的比例為6.1%,接近一年前的5%比例。
根據Veson Nautical的數據,截至目前,2024年的散貨船訂單主要以panamaxes和supramaxes為主,分別占總訂單的35%, panamax散貨船訂單主要來自于希臘船東, supramax散貨船訂單主要來自于中國船東。
非運費市場因素限制了干散貨船訂單的增長
目前新造散貨船的價格上漲并非由干散貨運輸市場驅動,而是由于其他航運領域的發展,導致造船廠的船位緊張。
通過直接訂購或獨立船東,集裝箱班輪公司利用疫情帶來的市場優勢,訂造了大量具備更高燃油效率(通常還具備雙燃料能力)的新造船。
在新船舶交付后,班輪公司可以在租約到期時退回老舊、燃油效率較低的租賃船舶,而且在理論上,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船隊規模。
在集裝箱船訂單激增的同時,由于天然氣液化項目的興起,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訂單也大幅增加。這些項目需要新的運輸能力,催生了長期租約,而這些租約促進了出于投資而非投機的新造船訂單。
在任何周期性行業中,包括造船業,公司都會充分利用上升期,以便在下一個低迷期生存下來。根據Nolan的說法,亞洲造船廠利用當前情況來提高自己的利潤率。
所有這些都使得干散貨船東(以及油輪船東)更難決定是否要訂購新船。
市場中總會有新訂單;船東需要更新船隊,而且如果新船的燃油效率比同樣價格高昂的二手船更好,一些船東將選擇訂購新船而不是購買二手船。
然而,目前的投機性過度訂購(長期以來一直是以即期市場為中心的散貨船的頑疾)應該受到控制。
這并不是因為船東終于從過去的訂購狂潮中吸取了教訓。短期內,新造船成本膨脹,而長遠來看,運價前景并沒有增長預期,在這種環境下,長期資產很難取得良好的投資回報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