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蛇灰線,綠色船舶訂單透露船東布局背后的大智慧與小心思
2024-07-24 19:17:17
來源:中國船檢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圖源/達飛海運集團(資料圖)
船東繼續著替代燃料新造船計劃。據克拉克森(Clarksons)統計,今年上半年綠色船舶訂單310艘,約占所有新造船訂單的三分之一,總噸位約為統計期內所有訂單的41%。
雖然相比2022年54%的綠色船舶訂單(按總噸計)有所下降,但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船東們訂購組合的變化。具體而言,310艘訂單共計約1720萬總噸,包括109艘LNG雙燃料船(1150萬總噸)、49艘甲醇雙燃料船(270萬總噸)、42艘LPG雙燃料船(170萬總噸)、15艘氨雙燃料船和4艘氫燃料船。
先看一下三份比較有代表性的訂單吧。
達飛海運集團與HD現代集團簽訂20艘LNG雙燃料集裝箱船建造意向書,包括12艘LNG雙燃料16000TEU箱船和8艘LNG雙燃料13000TEU箱船。這是這家最先熱衷于LNG雙燃料集裝箱船的法國船東的又一個大動作。LNG雙燃料箱船現在確實“很香”,香到一家此前不看好這種燃料的知名集團也傳出將新造/租賃超過20艘LNG雙燃料16000TEU集裝箱船的消息。
上述49艘甲醇雙燃料船中,12艘來自日本海洋網聯船務(ONE)。1月,ONE確認在揚子江船業和江南造船訂造12艘甲醇雙燃料13000TEU集裝箱船,這是ONE的首批甲醇雙燃料箱船訂單,也是其首次在中國船廠下單造船。揚子江船業承建船舶由該企業和著名設計院所聯合設計,江南造船承建船舶采用其自主研發設計的“鯤”船型(KUN-13M),以綠色甲醇作為主要燃料,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而就在不久之前,ONE繼續選擇甲醇,重返這兩家船廠增訂共計10艘甲醇雙燃料13000TEU集裝箱船。
圖源/ONE(資料圖)
2月,青島造船廠有限公司旗下青島揚帆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獲得全球首艘氨燃料集裝箱船“Yara Eyde”訂單。這型船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自主研發設計的1400TEU無艙蓋集裝箱船船長約150米、型寬約27米,配備氨燃料發動機、氨燃料儲罐和供給/加注系統,船舶能效設計指數(EEDI)滿足第三階段要求,低于基線約45%,碳強度指標(CII)評級為“A”。按照交付計劃,“Yara Eyde”將于2026年投入運營。
圖源/雅苒國際
“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了。”這句小品中的經典臺詞,搬到航運市場再適合不過。雖然有些船東還沒有啟動替代燃料新造船計劃,但他們通過訂購綠色燃料預留船舶投資未來。今年上半年,“燃料預留”(Fuel Ready)型船舶訂單增至所有新造船訂單的五分之一左右,169艘該類船舶按總噸計約占22%。這些船舶在設計時預留了主機系統和改進空間,當船東決定時,可以很容易地改裝成綠色燃料船舶。目前全球船廠手持訂單約50%總噸可以燃燒替代燃料,克拉克森因此推斷,2030年將有超過20%的船舶將使用綠色燃料。這是2017年時可使用綠色燃料船舶的10倍,當時全球船隊中只有2%的船舶可以燃燒綠色燃料。充分的燃料供應才可使得航運業降低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而現在全球雖有273座港口供應LNG,251座港口有岸電系統,但只有29座港口有甲醇供應或計劃。
接下來再說說其他幾份訂單。
在燃料預留型船領域,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積極布局。2月,該船廠再成功簽署2艘21萬載重噸氨預留散貨船建造合同。這是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的明星船型之一,總長300米、型寬50米、型深25.2米、結構吃水18.4米、航速14節,EEDI符合第三階段要求,后期將配置氨燃料主機,確保未來可采用氨燃料實現船舶全生命周期的零碳運營。
圖源/北海造船
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還獲得了31.9萬載重噸氨預留超大型油船(VLCC)訂單,該船可配置2個艙容6000立方米的氨燃料儲罐,總長339.5米、型寬60米、型深30.3米、結構吃水22.5米、航速14.5節,優秀的船體線型結合水動力節能裝置提高了船舶能效水平,滿足IMO Tier III排放標準及EEDI第三階段要求,低浪阻性能有助于該型船舶獲得較好的CII評級。
集裝箱船方面,滬東中華與德國公司Peter Döhle簽訂4艘甲醇預留14000TEU集裝箱船建造合同。這是繼LNG燃料24000TEU集裝箱船之后,該公司自主研發設計的又一款綠色環保型集裝箱船。該船總長336米、型寬51米、型深30.2米,配置脫硫塔及其他節能裝置,預留甲醇燃料推進方案,可滿足船東后續綠色燃料改裝需求。而該批訂單的簽約,也標志著滬東中華提前超額完成全年經營承接任務。
圖源/滬東中華
2023年,超過30%的船舶碳強度指數(CII)評級為D或E。新造船外,通過節能技術改造現有船舶對于滿足CII評級和降低二氧化碳及溫室氣體排放也很關鍵。目前超過8700艘船舶安裝節能技術,噸位占全球船隊的33.5%,這些技術包括在螺旋槳周圍加上導流管、安裝舵球,加裝各種風力輔助裝置和空氣潤滑系統等。據統計,現有493艘船舶裝有空氣潤滑系統,116艘船船舶安裝風力輔助系統,另外,船載碳捕獲系統(OCCS)已經安裝在31艘在役船和28艘新造船上。但克拉克森提到一點讓船東“藍瘦香菇”的事。因為修船能力和船廠產能有限,交付周期可能長達3.5年……
說到OCCS,1月,中太海碳(上海)環?萍加邢薰狙邪l的全球首套散貨船OCCS交付,安裝應用在“ALKIMOS”上。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自主研發的OCCS在一艘14000TEU集裝箱船上成功加裝,這是全球首個全流程OCCS實船項目。這些成功案例為二氧化碳后續處理提供了一條可實施路徑。哦對了,韓新海運(HMM)則于7月1日在一艘2200TEU集裝箱船上完成了韓國首個OCCS安裝,不過比我國項目慢了一拍。
再看全球船廠手持綠色船舶訂單情況。截至2024年6月30日,約35.7%的已訂或在建船舶(907艘)能夠使用LNG,甲醇雙燃料船占9%(242艘),LPG雙燃料船占2%(111艘),其他替代燃料船約占2.9%(419艘),其中包括氫燃料船29艘、乙烷燃料船45艘、氨燃料船26艘、生物燃料船24艘和電池/混合動力船395艘。燃料預留型船方面,現有LNG預留船503艘,另有137艘訂單船,以及353艘甲醇預留船、272艘氨預留船和13艘氫預留船。
